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举国上下一片悲痛。为纪念毛主席,中央决定建一座宫殿式纪念堂,用来保存毛主席的遗体,供人们瞻仰其遗容。但纪念堂选址何处,却成了一个问题。选址设计组首先想到,毛主席南征北战、操劳一生,应在风景幽美的地方让他老人家安卧永息。为此,选址设计组设计出"水上日出"的方案:浩浩碧波,霞光绚丽,一轮红日跃出水面,光  相似文献   

2.
<正>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占地面积5.72公顷。其主体建筑为柱廊型正方体,南北正面镶嵌着镌刻"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金色大字的汉白玉匾额,44根方形花岗岩石柱环抱外廊,雄伟挺拔,庄严肃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有关部门开始组织专家为毛泽东遗体安置的选址和建筑设计方案会谈商讨,有代表提出为主席设计陵墓的计划,但被否定。10月9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在纪念堂建成后,将把安放毛泽东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纪念堂选在哪里?一开始有多种声音,包括天安门广场、中南海瀛台、香山等地。在天安门广场新建一座建筑物,不是那么简单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尤其是建筑物的高度、风格要与周围已有的建筑相协调。最后,确定纪念堂通体高33.6米。一方面,可以避免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纪念堂会有正阳门的大屋顶剪影罩在纪念堂上。另一方面,纪念堂不会有压倒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势。经过几轮磋商,纪念碑南侧选址方案被确定。1976年11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成立,北京市建委副主任李瑞环担任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总指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负责纪念堂建设的领导工作。1977年9月9日,在毛泽东逝世一周年之际,毛主席纪念堂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3.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在春意萌动,万物复苏的季节,想起了弘一法师手书的这副对联。记得是在浙江杭州西湖边的虎跑泉。那儿有一座李叔同(即弘一法师)纪念堂。纪念堂正厅中央是弘一法师三米高的铜质立像,两侧是"超脱"和"皈依佛门"两幅大型浮雕。  相似文献   

4.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前夕,我来到天安门广场,随着瞻仰毛主席遗容的人群缓缓走向纪念堂。 在秩序井然的队列中走了近40分钟后,我来到纪念堂北门,和许多人一样,抬头凝视这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巍峨建筑。它的主体由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柱高高擎起,通体是山东青岛的花岗石贴面。堂顶是两层光华夺目的琉璃飞檐,基座用四川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京郊房山汉白玉栏杆。  相似文献   

5.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全国哀思如潮。9月中旬,已有意向要为毛主席建一座庄严的纪念堂,用来保存遗体,供人们瞻仰遗容。粉碎“四人帮”后的10月下旬,党中央即作出了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从动工到建成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自毛主席纪念堂落成起,这座肃穆而明朗的方形建筑已在天安门广场矗立了30个春秋。  相似文献   

6.
《党史博览》2014,(6):28-28
1976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纪念堂大厅中央的毛泽东坐像方案,创作中始终有两种不同看法——坐像交腿还是不交腿。中央选定了交腿的方案。坐像制成后,有人认为交腿像生动、亲切.但与纪念堂庄严肃穆的氛围不够协调。纪念堂落成后,全国人民都来北京瞻仰主席遗容.尤其是外宾前来纪念堂,交腿坐像显得不合适。后来,中央又研究讨论了这些意见.决定重塑一尊平腿坐像,把交腿坐像换下来。  相似文献   

7.
《湘潮》2020,(7)
正2019年9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堂,远眺英雄山上"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在纪念堂内,习近平总书记听取革命烈士事迹介绍,高度评价他们的贡献。他强调,这次考察第一站就是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目的是在即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来  相似文献   

8.
<正>一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溘然长逝,全国人民陷入悲痛之中。应全国各族人民的要求,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  相似文献   

9.
正"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深刻阐释了长征精神,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长征时期,红一军团主力部队路过剑河城郊一个苗寨时,看到一位老人和小孩,身穿破烂单衣,倒在路旁奄奄一息,毛主席随即从身上脱下一件毛线衣送给老人。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目前记载较少。为理清"毛主席送毛衣"承载的革命精神、历史意义、现实教育意义以及当前研究情况等,  相似文献   

10.
古代书院选址体现了较为丰富的德育环境思想。选址于依山傍水之处体现了山水比德思想和生态道德观念;选址于城郊结合部是古代文人"出世"与"入世"矛盾观念的体现;选址于历史文化遗迹之处体现了注重人文环境对生徒的熏陶。古代书院的选址能为目前高校的德育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遍呀下工夫,深刻的道理我细心领会,只觉得心眼里头热乎乎。哎,好像那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呀,小苗儿挂满了露水珠呀。毛主席的雨露滋润了我呀,我干起了革命劲头儿足……"这篇耳熟能详的歌曲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毛主席语录"的普及程度和受  相似文献   

12.
"文革"前夕,中共发动了一场开始于军队系统,继而蔓延到普通劳动者的大规模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运动。这段历史时期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因为发生在"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阶级斗争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和简单化的歧路。但这段时期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运动也总结了许多群众性学习经验,涌现了一些先进集体和典型个人,对于他们的经验教训需要一分为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曾六次高呼"毛主席万岁!"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毛主席的敬佩之情。据有关人员透露,站在台阶前迎接的蒋介石一见毛泽东进了官邸,就高喊"毛主席万岁!"喊了三次,而后他跟毛泽东会谈。蒋介石日记里面写到,他很佩服毛泽东,毛泽东  相似文献   

14.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刘少奇生前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在他故去后,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到海洋里去,不要存留人世。守灵的亲属们按照少奇同志的遗愿,相约一直守到骨灰撒完为止。 5月18日上午,中国革命博物馆来人要求说:“毛主席进了纪念堂,朱老总进了八宝山,周总理撒向了江河湖海,少奇同志的骨灰就存放在我们这儿吧,应该让人们更多地看到他,并由此想到与他的名字紧紧相连的那场浩劫中党和国家所遭到的巨大创  相似文献   

15.
马跃 《共产党人》2010,(13):29-30
学习有很多方法,其中有一条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次到延安干部学院学习,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温故而知新"。大约是四十多年前就读过毛主席的著作,而且是系统地读,《毛泽东选集》四卷本读了若干遍,五卷本也读了几遍,自认为对毛主席和毛主席的著  相似文献   

16.
文俊 《党史纵横》2003,(1):43-43
毛主席手书"棒棰岛"三个字,大连人民已经很熟悉了.但对这三个字的来历,却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有人从毛主席写的文字中遴选拼合而成的;有的说,是请毛主席为棒棰岛宾馆题名,毛主席大笔一挥,写下"棒棰岛"三个字,却没写宾馆两个字;有的据此推断,毛主席生前来过大连,字是他老人家在大连期间留下的……  相似文献   

17.
《湘潮》2015,(3)
<正>1976年10月6日,伴随着"四人帮"的终结,祸害中国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尽管新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华国锋,试图开启一段"新的历史时期",但此时要他摆脱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清算"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显然很不现实。当时,华国锋有一条比较重要的语录广为流传:凡是毛主席讲过的、点过头的,都不要批评。这条语录在1977年2月7日的《人民日报》《红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中表述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人们称它为"两个凡是"。  相似文献   

18.
黎辛 《党史博览》2013,(5):47-47,56
一《新华社编年记》(新华社内部出版印刷)1944年10月4日记载了"毛主席在博古(博古当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社长及中央出版局局长)陪同下,来到清凉山西侧山腰上中央印刷厂大礼堂,接见了新华社与解放日报社全体工作人员等"一事,但没写具体内容。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44年10月4日上午9点多钟,新华社副刊部编辑温济泽在山上看到毛主席从清凉山下往上走,便快步跑到新闻编辑部,告诉正在审稿的博古社长,说:"毛主席来了,正从山下往上走呢!"博古说:"毛主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16,(2)
正人们常说茶陵美,美在炎帝的传说里,陆羽的《茶经》里,谭延闿的湘菜里,宋祖英的歌声里……本文所揭示的茶陵美,则美在毛主席的感叹里:"茶陵人民很勇敢,很有办法,很会打仗,茶陵牛嘛!"为什么毛主席如此推崇和赞美"茶陵牛"呢?因为他对这片土地有特别厚重的情感,所以在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途经茶陵时,还特意在县委办公室支起一张硬板床,十分眷念地住了一个晚上。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多次来茶陵,并到过洣水河畔矗立那尊"南浦铁犀"的地方。"南浦铁犀"昂首、挺胸、奋蹄,给毛主席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正记得是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首次读到《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故事的梗概是,江西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苏区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水塘去挑,路远不说,塘水还不卫生。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