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唯实》1982,(3)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被资本家购买后,把它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生产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不仅可以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这个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他整个经济理论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说过:“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列宁选集》第2卷,人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为我们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开拓了认识的新境界。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可称之为劳动一般,就这个一般性来说的确不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别,它是不同社会形态下人类活动所共有的。“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因此,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56页)用马克思的观点来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了40年心血写成的科学巨著。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共有7篇,25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单商品生产为对象,分析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形式;第二部分叙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部分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其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共分3篇、21章。第一篇分析资本流通的形态及循环,第二篇分析资本周转,第三篇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三篇分别着重分析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共分七篇。第一篇叙述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第二篇接着叙述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家共同分享剩余价值;第三篇揭示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叙述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如何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从而剩余价值在工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五篇叙述利润又如何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从而剩余价值又在银行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六篇叙述超额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地租,从而导致土地所有者也来瓜分剩余价值;最后第七篇通过总结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了40年心血写成的科学巨著。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共有7篇,25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单商品生产为对象,分析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形式;第二部分叙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部分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其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共分3篇、21章。第一篇分析资本流通的形态及循环,第二篇分析资本周转,第三篇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三篇分别着重分析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共分七篇。第一篇叙述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第二篇接着叙述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家共同分享剩余价值;第三篇揭示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叙述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如何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从而剩余价值在工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五篇叙述利润又如何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从而剩余价值又在银行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六篇叙述超额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地租,从而导致土地所有者也来瓜分剩余价值;最后第七篇通过总结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角度陈振羽经济学界流行的对马克思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的观点,是一个重大误解。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不是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而是从资本家的角度作上述区分。本文拟对此作粗浅分析。一有些同志错误地认...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工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叫剩余价值。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马克思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现在有的同志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的经济范畴,而是商品经济范畴。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有,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是马克思光辉的经济学经典著作之一,马克思的供给理论贯穿于《资本论》中。《资本论》第一卷包括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商品和货币的供给及其表现形式;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劳动力的供给,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及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进而论证了资本主义供给相对过剩的客观必然性;资本积累理论论述了资本供给,阐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如何改善供给,实现有效需求,在动态中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是马克思供给理论的核心。当前,我国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马克思的供给理论为基础,充分地发掘《资本论》中供给理论体系,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见成效,实现预期目标。同时,深入研读马克思的供给思想,也是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财富生产观是在批判性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思想基础上产生的,他认为,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历史前提是要使人身获得自由,成为可以自由交换的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社会形式是商品,它的生产尺度是劳动时间,它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的主体化与劳动的客体化,资本家占有财富,工人丧失财富,以及工人和资本家的权力对立。因此,只有扬弃资本主义财富生产才能使人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9.
追求劳动效率与休闲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劳动效率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由追求绝对剩余价值向追求相对剩余价值转变,马克思指出这种转变给劳动者所带来的后果是劳动强度的增加与劳动的异化。劳动生产效率提高要求休闲效率也相应提高,追求休闲效率在加剧时间稀缺性的同时导致休闲异化,表现为自由时间之不可能。  相似文献   

10.
劳动创造什么价值?劳动创造财富价值、商品价值.商品价值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统一.劳动怎样创造价值?有效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一般劳动形成交换价值.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把总体劳动、整体劳动、系统劳动统称为社会共同劳动.是共同劳动创造财富价值、商品价值与剩余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各有其义,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是稀缺的人力资本 ,是特殊的混合型人才 ,是特殊的劳动者 ,因而他们能够得到多元化的收入。本文着重探讨私营企业主收入多元化的具体形式。一、管理劳动收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时认为 ,资本家为了以最少的资本投入剥削到最大的剩余价值 ,必然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马克思指出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 ,生产管理是生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并且“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 ,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1] (P36 7- 36 8) 在这里马克思将管理劳动当做一种资本的职能…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3,(7)
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生产力产生的三种来源:科学的力量、因资本(组织契约)而产生的"社会力量的结合"以及劳动技巧。这些都是特殊形式的"活劳动",都是产生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社会生产力中的"社会力量的结合"与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结合,可作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产生基础,更可以从新的视角诠释科学发展观、核心竞争力、制度变迁等一系列现代经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必须与时俱进 ,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劳动力成为商品 ,是市场经济发育完善的需要 ,不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物质生产劳动和非物质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 ,社会主义的剩余劳动和资本主义的剩余劳动具有本质的区别 ,必须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问题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概括。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的时候 ,说马克思一生有两个最伟大的发现 ,一个是历史唯物主义 ,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由于这两大发现 ,社会主义才从几百年乌托邦的空想变成了科学和现实。而剩余价值理论 ,又是以科学的劳动和劳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新时代的挑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吸收了古典经济学价值论基础上创立的系统、严谨的劳动价值学说 ,是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它在人类发展史和经济学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商品生产、市场经济条件下 ,关于商品生产、实现、分配等规律的科学理论。该理论认为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只有劳动产品才有价值可言 ,“劳动创造价值” ;劳动量决定价值量 ;劳动量是以劳动时间特别是所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度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  相似文献   

15.
劳动价值理论是沟通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大发现的桥梁与纽带。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核是“劳动力”价值理论。受制于马克思时代物质生产力水平和劳动本然局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视域局限于体力劳动者的价值创造。在寻求劳动应然解放中,马克思将解放路径面向于人的“类本质”特性解放,归向为自由人联合体,进而将对社会主义的预想指向了统一联合的计划生产模式。随着当代劳动实然表现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要素的生产登上历史舞台,使得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视域获得极大拓展。劳动形态的必然转变,推动脑体关系的必然和谐、劳资关系的必然重构,并在劳动力回归生产力统一中明确了中国改革的必然性,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有科学的出发点,这是因为他把生产劳动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通过对人们的物质资料生产的研究,揭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政治经济研究的生产是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它研究的出发点便是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资料生产。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6页)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科学考察的《资本论》的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式的物质的商品,作为《资本论》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劳动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便是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曾经提出:“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是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7页)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进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倍加的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技成果,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公路建设等级的上升、养护机械程度的提高,对公路部门职工的要求,其智力因素比体力因素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发展公路生产力,就必须努力提高公路系统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发展公路生产力与职工文化素质密切相  相似文献   

18.
梁建洪  邢晓学 《世纪桥》2007,(12):80-81
从《资本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找到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深层原因。与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不同,劳动的供给者追求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供给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旦有条件,工人就要减少异化劳动的折磨,劳动供给曲线就会呈现出向后弯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划时代的哲学家,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一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但其基本的动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的历史,人们首先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才会有精神生活。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则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主要  相似文献   

20.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里,马克思运用价值理论解释劳动和资本之间的交换,因此得以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机制,并创立了剩余价值的理论。劳动与资本之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交换活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容。分析这种关系的困难在于表象与实质的尖锐矛盾。事实上,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在价值范围内,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必须解释这种不平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揭示这种关系的实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交换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性质不同的过程: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