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合理性。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客体条件,也需要主体条件。客体的特性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同样,主体自身的特性也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性,就是人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基础、文化基础的全面发展和全面优化。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哲学意义,这种意义就在于它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创造了最好的主体条件,极大地增强了和充分地运用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推动人类认识和实践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与把握翻译活动,处理好翻译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关系,是一个有待于开拓和探索的领域。本文运用哲学认识论与社会历史观来研究翻译现象的本质和翻译活动的规律,说明翻译中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就翻译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最后作者对翻译理论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是高质量发展的产物。从哲学主客体关系的视角看,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是客体及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内在要求,理论逻辑是社会主体辩证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客体的一般规律,实践逻辑是社会主体探索和改造社会客体的思维方法和规则。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把握这一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4.
理解马克思哲学首先要克服诠释过程中的困境,正视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又要善于从"实践诠释学"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哲学把实践作为对事物、现实、历史诠释的起点,其解释理论实质就是"实践诠释学"。通过"实践诠释学"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哲学,有助于达到对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现代关系哲学实践观是从系统关系的角度,运用结构的方法研究实践,赋予实践范畴新的内容,使实践观的研究从抽象走向具体。文章就现代关系哲学实践观中的实践主体、客体、本质、过程、形式和方法展开探讨,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了现代关系哲学实践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生命哲学:哲学人学的基石和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生命哲学是哲学人学的基石和核心,因为自觉自为的生命是人的基本规定性,是人的最高价值;劳动实践是人的自觉自为的生命活动。本文所主张的生命哲学和劳动实践哲学是内在统一的。通过研究生命哲学,我国的人学研究将走上一条卓有成效地“认识你自己”的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决定于科学发展方向。当代科学的系统化推动哲学系统化。系统唯物主义将实体物质概念拓展为物质系统,物质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系统辩证法不断运用系统科学范式表达客观世界辩证发展。辩证法重要规律可以通过信息增值进化等运动规律得到论证。系统历史观认为满足人们多层次信息需求的生产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以经济、政治、文化的环形网络取代单一决定论。系统生命观是哲学系统化的必然延伸,生命、意识、心灵的信息本质揭示,对物质、意识关系,认识、实践规律的深刻理解都具有重大意义。哲学系统化将促成人类一切思想精华的体系化,不同流派哲学的融合互补,乃至哲学和科学的综合与复归。  相似文献   

8.
哲学方法论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法与方法论、哲学与哲学方法论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方法的层次体系中 ,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处于最高层次的、具有高度普适性的一般方法。由此所决定 ,哲学方法论就是研究一般方法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体系 ,它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从哲学原理中直接引伸出的一般方法 ;在特殊方法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来的一般方法 ;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的理性方法 ;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的创新性方法。建构哲学方法论体系有助于人们将掌握的哲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哲学方法 ,甚至创造出更新的哲学方法 ;有助于人们将主、客体连接起来 ,实现认识、改造世界的目的 ;也有助于人们进行科学思维 ,在通向真理的过程中实现认识的飞跃等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哲学是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哲学反思和图书馆实践所取得认识成果的科学验证,是一种关于图书馆学中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图书馆领域,通过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实践相联系形成理论的设定,理念的提出,信念的建立,事实的归纳和经验的实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辩证唯物论的这一基本观点,要求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加任何主观成份,并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说实事求是以辩证唯物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石,与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实事求是是主体认识客体,发展真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要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主体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活动,即实践。实践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去接触客观物质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就是价值的本质,这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的形成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在能动性作用下的主体在实践关系中认识价值本质的过程。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就是主体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关系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愿望而满足主体的效应。因而,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比较能够深刻把握价值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深刻体现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12.
程金生 《求实》2004,4(5):28-31
本文从哲学与大众的关系来研究哲学的基本问题 ,以揭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不只是一个认识论问题 ,而更是一个实践哲学问题。哲学与人具有本质性的关联 ,它产生于对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反思。哲学通过提供知识观而与大众相联 ,并因此规定了哲学基本问题的走向。不同于认识论哲学纯粹的理论性的知识观 ,实践哲学要求知识能够规范世界并改造世界。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的哲学 ,它公开确立哲学与无产阶级之间的联盟 ,在此路向上 ,哲学基本问题围绕人类现实的历史性的解放事业而展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的第九章第二节专写了一个目;“实践和主体、客体”。这是《纲要》出版前国内各种哲学教科书中没有这样写的。为什么要讲这对范畴?它和物质与意识,认识和实践这两对范畴是什么关系?有些同志觉得不大清楚。这也难怪,我国哲学界长期没有注意这个问题,近年,才对这个问题开展讨论。我们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上也还有较大的分歧,还有必要进一步作深入研究。现在我仅就《纲要》编写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第一点,为什么要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节中写上主体和客体这对范畴。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随着05方案的实施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受理论哲学的长期影响,容易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本质属性,从实践哲学视阈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实践首先看成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实践,由此科学地阐明了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辩证过程。在认识论层面上的实践可以称为社会实  相似文献   

16.
哲学批判:马克思的理解与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对哲学批判性功能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并取得了一些认识成果。但在探索中,也闪烁出对哲学批判功能意义及其地位推崇过渡的非合理“信号”:有人直截了当地提出,“哲学就是批判性学说”,“哲学就是病理学”,本末倒置的把哲学的批判性功能夸大为哲学发展的前提。我们认为,批判与发展并不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从哲学发展历史与当代实践对哲学的客观要求二重视角加以理解,哲学批判性功能有着更为深刻的前提,即在实践基础上理论新框架的建设与确立。本文的宗旨即是通过对马克思哲学批判功能意义的考察与厘定,结合当代哲学发展的新特点,对哲学批判功能的前提及其在  相似文献   

17.
对法治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琪萍 《求实》2004,1(2):62-65
实现法治已成为我们的共识 ,可对法治的认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运用以哲学视角审视法治 ,对法的认识应该包含实然与应然两种角度 ,法的权威不仅在于其国家派生性 ,更需要法的内在品格的生成 ;法治不仅仅是对一种秩序的追求 ,关键是对人的自由与尊严的保障 ;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也说明了法治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以笛卡尔"我思"为起始的主体性哲学乃是现代性世界的思想根基,其蕴涵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困境。停留于意识形态批判无助于解决这一困境,马克思哲学通过将对主体性哲学的批判关联于对其现实基础即整个现代世界的批判,以实践活动取代思维的主体性,由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由主客二元思维方式走向实践哲学思维方式,并扬弃整个现代世界的现实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突破主体性困境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苗伟 《实事求是》2008,(5):16-19
人类通过以实践批判为核心的文化创造活动,创造着人的世界和人本身,不断接近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理想,这是马克思的“实践——社会——人”的文化辩证法。深切关注文化时代的文化精神,深化对文化时代的文化认识,这是文化时代的呼唤。走向文化哲学,完成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当代形态的重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身哲学使命和当今时代文化精神的自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文化形式在当代发展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20.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欧洲哲学的一些派别就提出了实践概念,并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对实践概念作出了科学规定。马克思在《关干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实践理解为社会实践,认为实践是改变世界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客观的活动”。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创造客观世界就是实践,就是人的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他还指出: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交错点一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8、311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