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一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十分悠久,无论是从明代“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并行,还是到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始终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输入与输出相随相伴的历史。因此,正确认识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对推进中国文化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崔婷 《理论学刊》2006,(7):112-113
伴随着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主要是:当代中西文化交流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由新的主体来担当,运用了新的传播交流媒介,注入了新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以中国“吸收”西方文化为主和“中国文化逆差”。  相似文献   

3.
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1840年后西方列强的大规模入侵造成中华民族的严重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则逐步演变为“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既互相联系又有某些差别,他们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民族性与时代性辩证综合的基础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道路。研究这一段历史,将为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融合与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党的思想建设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创新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把党的思想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5.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去世后,不少的人认为“中国再无国学大师”。但季老生前却不承认自己是“大师”,而称赞饶宗颐为“大师”。他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是饶宗颐。”季老与饶宗颐相识数十年,两人在语言学、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颇有交集,惺惺相惜,“北季南饶”成为学界佳话。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论争,其争论之激烈,影响之深远,是空前的。这场论争虽然过去70年了,但反思这场论争,对当今的改革开放,对于今日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并非始自五四时期,其发端是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当时,林则徐和魏源等,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改革主张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口号,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用西方文化来改良中国传统文化的先河。旻宁、穆彰阿、琦  相似文献   

7.
近代基督教传入引起中国文化焦虑,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存在文化势差,另一方面是因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具有深刻的差异,充满着张力。当今时代,中国在快速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传统文化热”与“基督教文化热”同时存在,如何看待、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仍然是令人焦虑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8.
“西学中源”说是中西文化在交流、接触初期产生的一种文化观,虽然这种文化观是国人在文化优越感和民族自尊心的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不尽合理的观点,但从另一角度看,它的形成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西学由原来的排斥到接触并进一步汲取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春天的来临,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得以重建,并于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片墓地不仅见证了 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也见证了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折射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进程.墓地既是北京市一处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当今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其意义和价值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前提出发,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关于文化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系列观点。他所提出的以“文化类型”说、“继往开来”说和“道统新续”说为内容的“文化三说”观,对于妥善处理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等问题,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中西文化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胡适始终以世界文化的眼光观察比较中西文化,努力寻求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结合点.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症结在于不曾悔祸、彻底痛责自己,要振兴中国文化首先必须进行"民族反省".  相似文献   

12.
马尾船政学堂在我国率先引进西方自然科学教材和教育文明,开近代教育之先河,船政还派出中国赴欧留学生,他们学成归国报效国家,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马尾船政敢于开放引进的观念与实践,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赵纪萍 《理论学刊》2012,(8):122-126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是在清末民初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中,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学精神的整合重塑至关重要,并在文体格局及艺术表现形式上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革。清末民初翻译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前奏。  相似文献   

14.
一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的校园一隅,有一座利玛窦陵墓。人们接触到它,就会想起近400年前这位欧洲传教士曾在澳门圣保禄学院研习中文和中国文化。该学院是亚洲最早的西洋式学府。利玛窦和其他一些西方人利用澳门这块土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欧洲,又将西方文化以及科技等介绍到中国来。这个事实从一个侧面表明:澳门在客观上起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但是从总体来看,澳门毕竟是被葡萄牙殖民主义侵占的中国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本文简称“基本法”或“澳门基本法”)《序言》一开头就写道:“澳门,包括澳门半岛、…  相似文献   

15.
陈翰笙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农村经济研完领域做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其学术思维的重要特征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性.对中国农村社会特殊性的探讨及在此基础上强调注重对生产关系的研究、用西方"实证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农村经济问题及与国内外学者展开的学术批判,是其中西"双重文化思维"的集中体现.此外,由于特殊的留学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学术贡献,陈翰笙成为中美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动者.陈翰笙学术思维的特点代表了符合时代潮流的重要精神--倡导中西文化的开放性与融合性.在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陈翰星的学术精神在中国学术界仍然是值得提倡的. 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其学术思维的重要特征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性.对中国农村社会特殊性的探讨及在此基础上强调注重对生产关系的研究、用西方"实证方法"来研究中国的捉村经济问题及与国内外学者展开的学术批判,是其中西"双重文化思维"的集中体现.此外,由于特殊的留学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学术贡献,陈翰笙成为中美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动者.陈翰笙学术思维的特点代表了符合时代潮流的重要精神--倡导中西文化的开放性与融合性.在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中西文化交流日益 多的今天,陈翰星的学术精神在中国学术界仍然是值得提倡的. 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其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15,(12)
中西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相互摩擦的集中表征。中西文化冲突主要通过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表现出来。文化本身的扩张与防御机制、文化内容的非对等性、国人的"保守主义"和反对"西化"思想影响、文化交往的不平等性是中西文化冲突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观点声称,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资本理性和科技理性已经走向末路.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前孔子”中去寻找出路.然而,当今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事实提醒我们,文化民族主义要想达到民族文化自觉,必须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大背景下,积极引导文化民族主义自觉发展,避免保守和激进,使其与民族文化自觉方向一致,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西文化撞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文化采借、重组、交汇、再造的过程。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出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五四”时期发生了重新估定中西文化价值的东西文化论战,中西文化的冲撞和交汇形成了近代以来的高潮。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惨祸和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中国的先进者既想撷取容纳外来的近代文化,以适应和追赶世界潮流,又想保存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重振和弘扬民族精神。十月革命的炮声,使急于寻求出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说:“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  相似文献   

19.
干部交流应走出几大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52条指出:要“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干部交流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培养锻炼干部、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防止腐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干部交流的经常化也出现了一些“程式化”的问题,影响了干部交流的效用,应该引起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误区之一:人往高处走,不提拔交流难。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思维的限制,将干部交流看作提拔干部的一种渠道,将干部提拔作为干部交流的一种理由。对有培养前途的干部进行交流,多是“带帽”…  相似文献   

20.
刘喜玲 《世纪桥》2009,(19):144-145
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交流。而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障碍往往会导致译文信息的失真。传统的“以语言转换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文化因素,加强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为切入点,并辅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锐性的尝试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实现语言间的顺利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