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彭真长期领导、主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工作,积极关注和支持村民自治工作,主持制定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充分肯定了村民自治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为村民自治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尤其是村民自治法制化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后,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级治理中具有领导地位和作用。但是从目前一些地方看,对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误识:一种是“代替论”。认为“既然实行村民自治就应该是村民选举的村民委员会说了算,党支部管管自己的党务”就可以了。另一种是“代表论”,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总结十年村民自治的实践经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这一制度,必须着重解决好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村委会和村民会议、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这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4.
农村民主议事制度是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制度。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2009年12月2日全国人大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拟从议事组织、议事内容和议事程序三个方面完善民主议事制度。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实施后,在实践中应从以下三方面依法落实农村民主议事制度:基层干部要高度重视议事组织尤其是村民代表会议的作用,各议事组织主体要履行自身职责,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议事程序办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政社合一的乡村基层建制逐步被乡政村治体制取代的过程中,有三个文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撤社并乡具有合法地位,宣告了人民公社历史的终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制定和试行,使1982年宪法关于村民自治的规定具体化;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农村以村民自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新时期中国乡村基层政治的变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1978年以来,随着以“包产到户”为形式的农村改革的展开,原有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失去作用。在新旧体制转换之时,一些地区的农民自发选举产生了村民委员会,以管理村级事务。我们党和政府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在全国农村推广开来。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3年10月,中央《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规定,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普遍成立村民委员会。1988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相似文献   

7.
自治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农民寻求政治民主形式的伟大创举。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其先决条件和重要内容之一。笔者于1999年在基层锻炼中,恰逢当地村委会换届选举,通过与乡镇领导、村干部和村民的广泛接触,对村民自治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下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既看到广大农民对村民自治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衷心拥护,也体会到广大基层干部对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立法缺失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锋 《唯实》2004,(Z1)
村民自治是《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创立的一项法律制度 ,它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 ,这一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着一些缺陷 ,现行法律对村民、自治主体及其权利义务的界定不明确 ;自治组织的设置及其权力配置欠合理 ;村民自治的运作缺乏保障机制等问题。在实践中出现的村民参选资格问题 ;村民会议名存实亡问题 ;村“两委”相互矛盾问题和对侵犯村民自治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问题等。因此 ,制定一部完善的《村民自治法》 ,来切实保障村民的自治权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史锋 《唯实》2004,(9):90-94
村民自治是《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创立的一项法律制度,它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这一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着一些缺陷,现行法律对村民、自治主体及其权利义务的界定不明确;自治组织的设置及其权力配置欠合理;村民自治的运作缺乏保障机制等问题.在实践中出现的村民参选资格问题;村民会议名存实亡问题;村“两委“相互矛盾问题和对侵犯村民自治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问题等.因此,制定一部完善的《村民自治法》,来切实保障村民的自治权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朱文龙 《支部生活》2004,(10):18-19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实施五年来,各地广泛开展了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如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不团结、工作不协调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理顺村党支部与村会的关系,使党支部与村委会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工作,是加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亟需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在城中村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城中村村民无论在生产、生活、行为方式上,还是在精神文化生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市民化转型造成了其不同社会角色的冲突和在许多方面的不适应。为正确引导城中村村民的市民化转型,必须积极转变政府服务思路与工作方式,进一步推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大力加强面向村民的文化技能培训教育等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它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它的基本要求,有限政府是它的应有之义。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法,其法律精神和基本内容上都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和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3.
黄博 《求实》2020,(1):74-83,M0005,M000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村民自治是乡村振兴的要义之一,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支撑与保障,两者相互嵌入,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价值耦合。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图景实现基石的村民自治需要满足"治理有效"这一要求。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嬗变,要求从治理形态、治理资源、治理主体、治理载体层面对村民自治进行重新审视和设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需要从多维度进行建构,体现为基层政治权威与乡村内生动力的协同共治,精英型农民群体的塑造,村域经济、文化与组织资源的三重嵌入,农村社区自治的形成及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的健全。  相似文献   

14.
富人贿选是我国村民自治实践中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富人贿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压制了农村的民主萌芽,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加剧了农村社会矛盾,造成了村民“政治冷漠”。结合我国村民自治的发展实践,要想使富人贿选现象得到有效的抑制,一要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二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三要规范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资格条件,四要加强对选举的指导和监督。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制度实行以来,成效显著。但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思路和对策,才能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当前在推进村民自治的进程中还存在乡镇政府干部制约村民自治的正常进展、村委会干部的权力难以受到有效制约和村民自治权利的保障与救济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完善村民自治,首先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使之成为村民自治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完善村民自治的监督机制,保障自治权不被异化,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真正实行民主选举。  相似文献   

17.
提升政府行政决策的能力和水平,防止、避免和纠正行政决策的失误,已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行政决策的法治化建设还比较薄弱,行政决策的法治理念模糊、法定程序虚化、法律责任缺失、监督机制和纠错机制缺失等影响着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因此,树立行政法治意识,加快行政决策的立法进程,完善决策前的听证制度,建立完善的行政问责制,将行政决策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核心和目标.人民当家作主要求我们党进一步探索一党执政条件下所特有的执政规律,树立法律至上的执政理念,确立党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掌控国家政权的制度,探索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19.
郭萍萍 《理论建设》2020,36(1):94-98
农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模式具有明显的整体性治理色彩,福建省邵武市在推行这一模式方面取得诸多成果。但"一肩挑"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地方投票未能准确反映村民意愿、少数地方未能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一肩挑"负责人未有效协调农村"两委"工作。这些问题主要归因于:新构建的机制整体上不够完善、诸多人员尚未适应"一肩挑"这一新的机制。建设"一肩挑"运行的长效机制的路径主要有:坚持基层民主推选,确保选举真实合法有效;拓宽人选渠道,加强后备队伍建设;健全监管机制,提升整体性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由于传统社会陈腐习惯的影响和现代社会不良观念的感染,农村法治建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要破解这些困境,必须在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法治知识培训、充分发挥村民参与法治的主体作用、强化对农村法治的有效监督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