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在中国共产党内,荟萃了一批自幼饱读四书五经、后来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有独到的见解和杰出的贡献。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体",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和重要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理论上的可能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传播和不断发展并与时俱进的实践证明了将二者相融合具有可行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本位;同时,要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中国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思想主要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同时与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有着渊承关系。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思想发展主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党员进行党性修养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懂得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就是结合中国的特点来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特点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特殊国度。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共融,既体现了文化之间逻辑的包容性,也呈现出历史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这就决定了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中汲取党性修养的养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良好范例,也是党员进行党性修养的参照体系和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5.
隋灵灵 《理论学刊》2023,(5):159-168
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观、辩证观、实践观和历史观等哲学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中国传统哲学价值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艺育德"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重要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思想的时代承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文艺作品所包孕的精神力量和彰显的教育价值,发表了一系列关涉文艺育德的重要论述,建构起丰富且系统化的文艺育德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文艺育德理论与时俱进的时代典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再生出先进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历经曲折最终产生三大理论成果,实现两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结合与深度融合的条件包括:文化契合的广泛存在,时代需要新型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意识。在上述两种文化结合与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并运用了"借词生义"、"借古喻今"、"借古颂今"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路径和方法。我们从文化结合与融合的实践中获得的启示是:必须坚持敢于挖掘,善于提炼,巧于结合,融合创新的理念。坚持"马魂""中根",马中外三大文化"交相为用"的原则。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再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当代中国,农民是最具大众意义的群体。农村现存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因此,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扎根于中国农村的土壤中。基于此,本文从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入手,探究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可能性,进而为其提供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源,构筑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河,最终汇流成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精髓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1.
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需要坚持三个维度,即:"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三个维度分别论述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三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使二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自信心,中国共产党坚持厚植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话语,丰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大众话语,在多样教育活动中巩固二者的融合成果,极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增强了民族自尊与文化自信,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强大思想基础。研究抗战时期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规律,推动二者融合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对话、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融合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现代化的变革。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关系,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2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具有关联性和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展的,其中国化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需构建文化互动融合体系、创新协同推进方法体系,并逐步完善中华文化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5.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自觉承担复兴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变革社会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正记者:石主任,您好!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探讨也随之升温。那么,能否结合我们党成立90多年的历史谈谈究竟该怎么认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石仲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先进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是让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助推民族复兴的重要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理上具有相通性,在推动民族复兴作用的发挥上具有互补性,两者都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刘学芝 《理论学刊》2012,(11):10-13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因其与中国的实际、时代相结合,还因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机交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契合之处,也正因如此,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推动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入学习观的根本问题。立足中国文化土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基本态度,也是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所持的基本态度。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从产生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还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从内容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从形式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国的民族文化概念和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核心思想的理论表达形式。从实质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的最高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训最深刻、最富有创造性的一个问题.本文围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条件、实现途径和表现形式三个问题,研究邓小平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