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年了,每天和老人相处已经习惯了,现在一天见不到老人都要打电话问问老人在何处."2月26日,正在为孤寡老人何占立打扫房间的二师三十团七连职工赵跃珍说. 何占立老人时年88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腿脚不听使唤,眼睛看东西也比较模糊,一个人住在一个破院里,无儿无女,生活上得过且过衣服破了没人补;吃了这顿懒得做下一顿,日子过得那真是可怜啊!  相似文献   

2.
对于四师六十四团十四连70岁的维吾尔族老人伊米阿娜木来说,她是不幸的,丈夫早逝,身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2011年又患脑梗偏瘫.但她又是幸运的,三个儿女个个孝顺,尤其身边的小女儿和小女婿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提起女儿女婿,老人抹开了眼泪:"是我的孩子们让我觉得生活有了希望."  相似文献   

3.
春节后刚上班的第一天一大早,农二师三十团七连一位70多岁的老人便来到办公室,找到连队干部说:“麻烦你们帮我写一封表扬信吧!” 原来这位老人名叫何占礼,是该连的一名病退孤寡老人,今年79岁了。病退工资低,加上体弱多病,身边没人照顾,生活十分不便。2003年,连长胡宝玉和指导员李春元来到七连后,得知这一情况,马上登门看望。针对老人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4.
正一套90多平方米的楼房,讲究的装潢,新颖的家具样样俱全,夫妻恩爱,女儿学习成绩优秀,一家人其乐融融,这就是农二师三十团七连职工李庆明家庭的真实写照。李庆明是一名党员,他于1998年从四川来到七连承包了120  相似文献   

5.
<正>张爱枝和丈夫王伟都是农一师二团七连职工,他们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一双老人和两个孩子。公婆今年都是75岁,两个老人都是高血压,经常发病,全靠张爱枝照顾,稍有异样,张爱枝就带老人检查、住院,喂饭服药。2006年6月30日,公公王星郎发病,因血压高造成摔跤致使股骨头骨折。住院期间,老人伴有高烧,神志不清,致使大便秘结。  相似文献   

6.
1994年春天,齐瑞丽与丈夫陈三帅领着4岁的女儿陈文静,从河南来到农七师一三○团七连,当年他们承包70亩棉花,从春耕到春播,从放苗到管理,辛勤劳作了一年,收获  相似文献   

7.
正七师一三一团畜牧连连长阿满太·逊尔家是个大家庭,父亲逊尔,80多岁,是畜牧连的退休工人。兄弟姊妹6个,阿满太是长子。妻子巴哈提,畜牧连职工,儿子已工作,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在畜牧连,大家都知道阿满太是一个有名的孝子,每天到父亲房里嘘寒问暖已是阿满太多年的习惯。一次老人卧病在床,阿满太全天守候在床边,悉心仔细地照顾老人,想方设法为老人求医问药,亲自为老人煎药、喂服,服侍老人,直到老人痊愈为止。老人逢人就夸儿子孝顺。在  相似文献   

8.
<正>农二师"和谐小康文明家庭"三十团三连喻强军、唐蓉夫妇是1994年从四川来疆务农的新工人,父母年迈在川,无人照顾,小两口商量着把两位老人接到身边,相互有个照应,两位老人的吃饭、穿衣都是儿媳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婆媳相处难,但在二师二十九团十六连提起王盈,职工们无不称赞:"她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好媳妇。"今年44岁的王盈是二十九团十六连一名普通的职工,与丈夫马德祥1990年结婚,从结婚的第一年开始,就和公公  相似文献   

10.
<正>胡安富、陈文英一家七口,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两位老人。夫妻俩于2003年从云南到新疆拾棉花,虽然拾棉花很辛苦,但也有了五六千元的收入,夫妻俩就决定到新疆来安家,并在三十团煤矿参加了工作。一家七口就住在40多平米的小平房里,但一家人却过得有滋有味。2005年,三十团煤矿体制改革,工人开始分流,胡安富、陈文英夫妇被分配到园六连,他们向亲戚借钱购买了45亩枣园。建园初期条件非常艰苦,为了能早见效益,他们  相似文献   

11.
正八师一四一团十四连郝进军、徐英华家庭,家有84岁的老母亲和18岁的儿子,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作为子女,郝进军夫妻二人深知,人老时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时常有儿女绕膝。因此,徐英华同丈夫商量,将婆婆带在自己的身边。春季农忙时节,把老人接到连队居住,冬天接老人在团部的楼房居住,自己能时刻关心、照顾老人。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年纪,话多唠叨是正常的。每当这时,  相似文献   

12.
爱的奉献     
<正>人们常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好事。"在农一师十三团三连就有一位照顾瘫痪老人和智障青年的妇女,她就是宋成兰。1991年,宋成兰带着两个孩子随丈夫从陕西来到三连承包土地,在连队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们熬过了初抵陌生地的艰苦时期,她从心底感激这些好心人。1996年秋,宋成兰患病住进医院,同病房住着瘫痪在床的孤寡老人黄存弼,养育了20多年的养子又  相似文献   

13.
正4380个日日夜夜,从63岁到75岁,农五师八十八团七连退休职工李世民,一个身材矮小、体质瘦弱、头发花白的老人,12年里对瘫痪老伴不离不弃、相伴相守、悉心照顾的事迹被熟知他的人们传颂并感动着。那是2000年的一个夜晚,李世民56岁的老伴张府姐突发高血压导致休克,待送到医院后,医生告诉说:"人已经救不过来了,  相似文献   

14.
正他用内心的坚守兑现婚姻的承诺;他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诠释着"丈夫"二字的内涵;他用不离不弃的守候谱写爱的赞歌;他用坚持和执着,抒写人间最美的真情。这就是五师九○团七连退休职工杨跃林,用责任与使命铸就了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3月25日,笔者走进杨跃林家。一进屋,闻着热气腾腾的饭香。他们边吃饭边说笑,旺旺的火炉温暖整个房间。  相似文献   

15.
正"妈,记得起来活动活动,我跳一会广场舞回来买菜做饭。""嗯嗯,出去路滑,你路上慢一点。"这是第六师一○六团六连职工吴爱荣和婆婆的对话。吴爱荣毫无怨言地陪伴和照顾80岁的婆婆,居民们都说,真羡慕老人有这么贴心的儿媳妇!民间有句俗语,女儿是妈的贴心小棉袄,吴爱荣精心照顾婆婆十多年,两人心贴心,如同母女,婆婆说,儿媳就  相似文献   

16.
<正>说起农九师一六四团农七连职工田得江、乔传琴夫妇关心照顾老人孙老五的故事,还得从17年前说起。田得江、乔传琴夫妇是1993年从河南来农七连落户的新职工。初来乍到,夫妇俩承包种植土地没有经验,加之孩子小,夫妇俩常常是忙得团团转。这种情景被无依无靠过着了孤身生活的邻居孙老五老人看到了,当时身体还硬朗的他向这对年轻夫妇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不时来到田得江、乔传琴承包的甜菜地里,现场向他们传授看苗追肥、适时灌水、  相似文献   

17.
<正>现年49岁的任琼华于1988年和丈夫从四川巴中来到二师三十四团七连承包土地,在七连她干了12年,没有一年亏损过,年年被评为团场的先进生产者。1997年初的一天,在机务上工作的丈夫苟红军回家告诉任琼华:团里动员机务工人买断机车,今后机务工人得自谋生路,他以后得和妻子一起种地了。"那你们的链轨拖拉机谁买了?"任琼华问他。  相似文献   

18.
正1991年,王会碧与丈夫熊德万从四川天府之国来二师三十团七连投靠亲友,由于夫妻俩吃苦耐劳,对人和蔼可亲,很快就成了团场的一名职工。2002年,团场实行土地承包到户后,夫妻俩四处筹集了8万元钱,在七连承包了126亩土地。为了种好地,夫妻  相似文献   

19.
二师三十团八连有一个四世同堂的10口之家,他们姊妹互相关心,妯娌和睦相处,共同照顾着87岁高龄的母亲,他们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相敬如宾,成为连队和谐家庭的新亮点,也成为连队职工群众称颂与效仿的模范之家。"遇到这样的两个好媳妇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呀!",如今87岁高龄的老人罗志琴逢人便夸儿媳莫尚芳、王志群好。罗志琴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在孩子还年幼时丈夫便不幸离世,性格坚毅的罗志琴历尽艰辛,既当娘又当爹把三个孩子拉扯  相似文献   

20.
正一师四团的斯发兰、斯发蓉姐妹不离不弃照顾鳏寡老人痴呆病患已达20年。记不得多少个日日夜夜,姐妹俩为了这老少两代人合衣而卧、与双方的丈夫分居而眠。目前,83岁的张玉德老人身体硬朗、红光满面;51岁的憨儿张建满脸都是孩童应有的纯真笑容。对姐姐斯发兰来说,1988年是她生活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丈夫杜代泽的养母刚刚去世,将一个实际年龄28岁却只有2岁孩童智力的憨儿以及后嫁的鳏寡丈夫托付给了她。"当时自己在团场承包土地,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且上有一对父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