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分层结构及其变迁,一直是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核心主题。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当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制度转型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问题,不仅成为社会学研究中国制度转型的核心问题,而且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关中国制度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问题,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再生产的延  相似文献   

2.
透过社区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时立荣 《新视野》2005,(4):64-65
建立新的社区运行模式以适应城市化的需要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合理性要求。社区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演变的转换区域,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化组织载体。在社区中,社区管理与服务在农民工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就是一种可被直接感受到的新的支持力量,因此,以社区为切入点解决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问题是社会支持的一种重要手段。社区在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问题上既可以起到排斥也可以起到融合的作用。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农民工融入了城市社区就是融入了城市,这种再社会化过程可以超越户籍的外在屏障而融入于生活方式之中,通过改变农民工对生活地域的自我认同,可以在角色、身份、生活模式、归属感和认同感方面对二元结构性制度规定实现渐进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对城市社区的影响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 ,社区结构的功能日益显现出来。加强转型时期的城市社区研究 ,对于中国社会管理的加强和改进 ,对于坚持党的领导 ,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社区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是让居民生活得更好。社会转型对城市社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城市社区党的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社区非政府组织和各种社团的作用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对城市社区的影响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培智 《唯实》2003,(8):138-142
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社区结构的功能日益显现出来.加强转型时期的城市社区研究,对于中国社会管理的加强和改进,对于坚持党的领导,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社区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是让居民生活得更好.社会转型对城市社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城市社区党的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区非政府组织和各种社团的作用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5.
王培智 《唯实》2003,(9):138-142
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社区结构的功能日益显现出来.加强转型时期的城市社区研究,对于中国社会管理的加强和改进,对于坚持党的领导,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社区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是让居民生活得更好.社会转型对城市社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城市社区党的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区非政府组织和各种社团的作用日益凸现.  相似文献   

6.
周艳 《探索》2012,(6):153-157
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T县的社区在较短的时期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共同体迅速解构,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快速转型与变迁的一个缩影。面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首先承担起社区建设的重担,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可由于忽视了社区作为"共同体"的本质,忽视了对社区内部社会资本的培育,同时还受到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的体制和制度的限制与制约,因而无法完全与社会转型和变迁的要求相匹配。未来社区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社会资本培育和社会体制改革与创新方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党在基层社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实现,不仅关系到执政党的生命力,而且对中国政治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以杭州村改居社区党组织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当前村改居社区的主要类型与特征、社区转型对党组织建设带来的挑战、村改居社区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与功能实现路径等问题,以期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实现党领导社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农业改革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可以看作是政府和民众两个制度变迁主体博弈的结果,核心是经济产权和政治权力在国家、集体、农民间的再分配。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的农业改革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过程始终贯穿着发展的新政治经济学逻辑框架:改革开放早期农村制度变迁的一致性,改革中期农村制度变迁的多样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农村改革陷入停顿期。对这一制度变迁的分析可以发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农村社区的政治决策框架,其本质是壮大农民权力的过程。推进下一步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制度变革任重道远,需要重新界定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农村社区、农民之间的权力分配,调整和优化农村社区内部自主发展的政治经济架构,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林澍 《理论研究》2005,(2):40-44
制度作为一种克己力量所引发的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和观念的诸多变迁日益彰显。一个大国的力量不必是某种程度上特定文明形态的原始者,在更深刻含义上讲,它必须创造出更加建设性的制度文明,有效合理的制度供给必将成为中国社会战略转型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0.
韩瑞波 《求实》2020,(2):76-89,M0005,M0006
乡村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既有研究在探讨如何实现乡村治理有效问题时往往将研究重点置于如何形塑乡村社会中国家与社会、行政与自治的关系,而较少关注到乡村社会内部的组织关系对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影响。基于"行为-组织-治理"的分析框架和苏南YL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在集体理性的驱动下,村级组织公共理性行为和经济理性行为为村集体造就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并构建了"政经不分"的管理体制。但由于该体制下的利益分配主要基于以村籍制度为基础的产权确认,导致村民自治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无法有效回应变化中的乡村治理需求并对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出挑战。这时,集体理性导向下的组织理性加速了村级组织结构的重塑与功能分化,实现了农村社区的"政经分离"和乡村治理转型,主要表现为经济组织的职能归位和乡村治理产业化转型、社区组织的结构变迁和乡村治理的服务化转型、多元组织的共建共治与乡村治理的协同化转型,由此探索出一条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理想进路。  相似文献   

11.
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带来了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核心化与空巢化。家庭结构的这一转变影响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使得老人在家庭中地位下降且难以获得充分的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也正因此,加强社会化养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服务还没有很好地承接从家庭转移出的养老功能。因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完善社区组织和服务,积极发展特色化市场服务供给,实现我国养老方式的转型升级,迎接家庭结构变迁所带来的养老挑战。  相似文献   

12.
社区公共性既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也是基层社会内在秩序的基础性支撑。中国社会公共性经历了理论的辩驳与实践的检验,由此形成了制度主义、结构-功能、微观公共领域、内生动力与制度互构四个视角,在深化社区公共性研究的同时,也忽略了部分特征。随着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社区公共性的未来研究要注重历史维度的社区演进逻辑、村改居社区、社区的文化心理层面以及社区公共性中层理论的研究,形成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公共性理论。  相似文献   

13.
曹龙虎 《唯实》2010,(4):82-86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度变迁过程反映了转型时期中国特定时空背景下制度变迁的机理:落实宪法赋予的公民的同等权利和创新既往的管理模式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的主要内容;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对现存治理体系和制度安排的挑战是促进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动力;制度创新的主体力量是政府,其过程表现为体制内的上下互动。由于制度供给主体的功能局限性导致我国的制度文本和制度实施效果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只有突破制度变迁与创新过程中的单一动力作用,建立公民、社会、国家之间的持续互动机制,才能实现制度的有效供给和均衡。  相似文献   

14.
社区一般是指特定区域空间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即基层党组织和政府与社区内的各类组织及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活动及其过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内研究者主要从制度视角、组织视角、权利视角、参与视角、秩序视角等对社区问题和治理状况进行了学理分析,研究趋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从"自治制度"到"治理制度",从"自治组织"到"多元组织",从"房产私权"到"社区公权",从"精英参与"到"大众参与",从"行政主导"到"党建引领"等。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与社区关系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战略关系和基本视角。国家与社区关系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结构变迁的产物。中国社会国家与社区关系分为三大历史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由“常态化”转变为“虚幻化”。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与社区关系由“虚幻化”转向“社会建构”,并形成一系列核心议题。社区与公共政策、社区与国家关系已成为中国社会结构与政策议程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张卫  刘艳敏 《唯实》2013,(8):62-64
社区治理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公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而社区冲突是指社区内的各个主体包括个体、群体或组织为追求各自利益和目标而产生的对抗性行为。社区冲突具有区别于一般冲突的特性:发生在社区这一独特地域;参与主体主要包括社区居民以及社区组织等其他社区主体;涉及的多是社区内公共资源的分配,其中主要以物质利益引发的冲突为主;形式多为显性,从激烈程度看多为中低强度。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相互交织加剧了社会分化,利益格局呈现多元化,各种矛盾与冲突相伴而生。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冲突发生的前沿地带,近年来社区冲突频发影响了社区的稳定与秩序的形成,阻碍了和谐社区治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提高对社区冲突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培育制度是约束与激励人力资本培育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人力资本培育制度是一个系统,涉及到与之相关的许多方面。本文仅对人力资本培育制度的变迁作些探讨。一、人力资本培育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在我国,人力资本培育形成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一)人力资本培育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力资本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这一需求变动导致中国的人力资本供给出现严重非均衡状态,即人力资本供给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本培育主体纷纷做出决策…  相似文献   

18.
哈洪颖  马良灿 《探索》2014,(1):160-165
社区是一个集认同、安全、凝聚力、意志、关系链接、非正式组织性、公共性等多重属性为一体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与社会间的中介性力量,社区是社区矫正的存在根基。社区惩戒、教化与帮扶既是社区矫正的应有之义,也是社区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当前中国城乡社区发展遭遇的"内卷化"困境使社区异质性增加、社区总体性功能衰竭、社区公共性衰落、社区组织"空心化"状况日益严重,导致社区矫正制度运行之初便面临先天不足的缺陷,表象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社会风险与社会危机。因此,社区矫正倒逼城乡社区建设既是一个关乎社区矫正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破解当前社区矫正困境的重要途径。同时,社区建设不仅是社区矫正制度得以运行的前提,更是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社会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施杨 《求实》2012,(7):36-39
工人曾具有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普通工人群体的生活却逐步走向相对贫困,与整个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形成反差。从工人家庭收支的角度考察经济体制转型中工人的生活变迁轨迹,既能够真实地反映工人群体的生存状况,又可以为改善目前工人群体现状提供依据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间社会治理模式几经变迁;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动力是社会结构转型;目前,我国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已具雏型,它是包括社会治理目的与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方式、治理过程、治理绩效六个子系统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