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共政治思想史是中共历史和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两大学科都无法回避的课题。一方面,中共政治思想史以中国共产党在诞生、发展、成熟过程中整个“心路历程”为研究对象.是中共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共的政治思想又是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的一支,有着从非主流到主流、由从属到支配的发展脉络.其对于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潮和政治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
《理论学刊》2012,(2):2
张荣明,男,1956年生,天津市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门史教研室主任。2000-2001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思想史的研究,专攻中国政治思想史和中国宗教思想史,在《历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19”一1949)政治思想史是一门新学科。它被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来加以建设是最近十年的事。目前该学科已初拓始基,有一批重要资料和科研成果问世,并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本文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情况作一述评。 一、在开拓中探讨学科的体系建设 如何再现五四以来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复杂变化的历史面貌,阐明其发展的历史规律,这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学科建设首先面临的基本课题。十年来,我国相继出版的林茂生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严怀儒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简编》、李世平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发展进程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是“适应“阶段;中国是分散的或分权的权威主义体制;中国是一个发展主义的国家;政治实用主义是中国发展模式和政治文化的显著特色;中央领导层和中央政权拥有合法性与信任;中国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富有侵略性的、外部化的意识形态,不如说越来越多地具有对内的职能;从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看,中国正在日益从统治向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5.
在海外中共研究中,学者们从政治学的视角对群众路线赞誉有加.主要观点有: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的一条组织原则;是对西方民主的一种抗衡;是一种决策模式;构成政治参与的基础;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治理的一种方法,影响着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的运作与发展,今天仍是中共强有力的政治资源,并将继续主导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群众路线还产生了一定范围的世界影响.总体而言,海外学者的观点是比较客观,也是基本正确的,其观点和视角值得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思想的演进中,每当政治思想的发展相对健康和正确的时候,也是当代中国思想全面进步的时期;而当政治思想犯了“左”的和右的错误的时候,其他各领域的思想发展也随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偏差。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的这种关键性地位决定了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项极有价值、极有意义的工作。河南大学翁有为、席富群、赵金康三位副教授花费数年精力,经过艰苦劳动与通力合作,创榛辟莽,推出了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创之作──《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该书共36万余字,系统地…  相似文献   

7.
2003年至2013年这十年间,在邓小平的研究中,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等发展过程的一般概述性研究;邓小平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论述、关于"中国模式"的概念之争、从"中国模式"到"中国道路"概念演变的研究;中国道路内涵、特征及与传统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比较的研究;邓小平与民族复兴理想、中国道路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的研究;中国道路中有关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文化价值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及邓小平晚年对中国道路思考的研究。中国道路的研究拓展了邓小平研究的领域,是邓小平研究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经过了传统的、西学的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目前是多种范式研究并举的时代,但是作为政治学一门分支学科,唯独缺少政治学的研究范式。何为政治学的研究范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政治学的研究范式?我们试图对此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9.
北京师范大学郑师渠教授主编,王炳林、耿向东、卢毅等多位文化史、中共历史研究专家合力编撰的《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研究》一书,于2007年7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放在整个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从中共文化思想与中国文化转型、中国革命进展之互动关系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起源、发展、异化、  相似文献   

10.
<正>作者简介:大卫·利奥波德(David Leopold,1960—),英国牛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理论专业副教授,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约翰·弥尔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当代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自由主义与乌托邦主义的关系、乌托邦理论的性质与作用。代表性著作:《青年马克思——德国哲学、当代政治与人类繁荣》。译者:刘同舫,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入选广东省委宣传部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综述了近期中外学者对当代中国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概念、框架,并对运用这些概念框架所得出的一些重要研究结论进行了评论。在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学术研究中,被许多学者广泛运用的概念框架或理论视野主要是:1、国家-社会关系的两分法;2、以资源配置、产权改革、市场-政府关系为重点的新政治经济学;3、制度创设及变迁为分析重点的制度主义。国内学者比较注重制度主义的研究路径;而国外学者对中国农村政治及其发展的研究深受国家-社会“两分法”及新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夫妇伦理思想史研究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亚利 《理论学刊》2005,4(4):52-55
中国夫妇伦理思想史是伦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进行这项研究关键是把握好研究的角度,采用原源之辨、两个传统、正路子和野路子相结合方法。这项研究以男尊女卑礼教和自由恋爱、夫妇和谐两大传统为端点,考察中国传统夫妇伦理的萌芽、形成、定型、发展、变迁、转型的整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1949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国地震研究及地质灾害研究的专家分析了汶川地震破坏性强于唐山地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如历史上沉淀下来的交汇节点,是当时社会历史的一个横截面,却缺少了历史整体的纵向联系。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将这一个个孤立节点串联起来。年谱则是研究历史人物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1853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是马克思理解和研究中国的开山之作,在其"论中国"思想史与传播史上具有源头活水的地位。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中、英等国的经济社会分析,预见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两极相联。160年来,该文以多种文字、多重主题、多个版本在世界上传播了中国形象。作为首篇译为汉语的马克思专论中国的文章,它促进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觉醒。这也使得马克思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率先垂范者,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应从马克思的中国研究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划时代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和公民社会的兴起,是人类社会政治形态从传统的卿即国家的君主专制社会发展、转型到现代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社会的划时代标志之一。中国在近、现代及以前的漫长小农经济及半殖民经济和专制社会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产生公民及公民社会。囿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仍未具备产生实质性公民和公民社会的条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造就了公民和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前所未有的兴起。它既是改革开放尤其是向市场经济形态和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生广泛而深刻变迁与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五四民主精神对中国文化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改造国民主奴根性,塑造中国文化转型的主体;批判封建专制文化,明确中国文化转型的民主化方向;引入优秀的国外文化,提供中国文化转型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国的大转向来说,197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出现历史转轨的机会。"文化大革命"带来两大灾难性后果:一是伤人太多;二是老百姓生活太苦。这两个问题促使党内和知识界对以往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1977年开始,中国政治和社会出现一连串变化,高层也开始酝酿结束持续多年的政治运动,集中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并为此寻找国家发展的新路子。改革开放的思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1978年最初酝酿改革开放时,高层没有出现太大分歧,说明中国改革有着深刻的内在动力。当然,如果没有大批人员出国考察所感受到的挑战和机遇,国家领导人也不会有这么强烈的紧迫感,要达成改革的共识也会困难得多。  相似文献   

19.
正学者简介:朱成甲,1933年12月出生,江苏省灌云县人。1961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院长办公室秘书、预科(附中)教师;1975年5月,调入由教育部所管的《历史研究》;1976年10月,归属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学部;1981年5月,工作任务由《历史研究》近代史编辑室转入《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编辑室,但个人研究主要仍在史学。曾先后任编辑、副编审、编审、文学编辑室主任;并曾被北京大学聘为历史系兼职教授,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李大钊研究的知名学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政治现代化,作为对新时代中国政治领域现代转型的概念表达,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成为有效诠释自主性现代政治建设的重要知识框架,是对当前中国政治建设经验的全新总结与提炼。由于政治现代化建设本身是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围绕着重塑国家、国家建设、民主政治与国家治理等议题展开了不同阶段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尤其是“国家治理”命题的提出,不仅旨在实现人民民主形态的成熟与稳固,而且在理念、主体、结构与方式等层面发生了重大转型,为今后政治领域建设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为“中国式政治现代化”发展空间提供制度靶向。通过准确把握和理解中国式政治现代化道路的时代特征、主题嬗变及发展空间,对政治现代化标准与理论扩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