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于中国的大转向来说,197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出现历史转轨的机会。"文化大革命"带来两大灾难性后果:一是伤人太多;二是老百姓生活太苦。这两个问题促使党内和知识界对以往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1977年开始,中国政治和社会出现一连串变化,高层也开始酝酿结束持续多年的政治运动,集中致力于国家现代化目标,并为此寻找国家发展的新路子。改革开放的思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1978年最初酝酿改革开放时,高层没有出现太大分歧,说明中国改革有着深刻的内在动力。当然,如果没有大批人员出国考察所感受到的挑战和机遇,国家领导人也不会有这么强烈的紧迫感,要达成改革的共识也会困难得多。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域广大,实行对外开放不可能从一开始就门户洞开。遵循历来的经验,中央决策层采取了从沿海到内地梯度开放的策略,以控制风险,并从局部得到经验和示范。其中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3.
1961年,与全党一样,周恩来关注的重点依然是农村问题。他参加了毛泽东召集的所有解决农村问题的会议,并且抽出时间到农村亲自调查。1961年4月底,周恩来先到河北邯郸,听取河北省委负责人的汇报。5月3日至8日,再到武安县伯延公社调查,  相似文献   
4.
萧冬连老师是中国当代史、改革开放史研究专家,近年在本刊发表的相关文章,不少被《新华文摘》《新华文摘网络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以及地方党史刊物转载。而萧老师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的专著——《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以一个历史学者的视角,通过揭示重大事件的经纬,对“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越过市场化转轨的临界点,并保持经济超预期的高增长”这个问题作了阐释。作者将1978年至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既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也是对过渡路径的探索。该书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周刊、经济观察报、凤凰网等媒体作了长篇采访报道,入选《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新京报》《南方都市报》、腾讯华文好书等机构2019年度好书榜,并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优秀原创学术图书奖”。那么,这本书与已有的相关著作有些什么不同?作者对中国经济改革史有哪些自己独特的观察?近期,本刊编辑部就这些问题对萧老师进行了采访,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1978年9月,国务院务虚会提出,在今后的改革中一定要给各企业以必要的独立地位,搞活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主持国务院工作的副总理李先念指出:"企业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必须认真注意发挥企业的积极性",要给企业以"经济权限和经济利益",不能"把各企业当作任何主管机关的附属品,当作只能依靠上级从外部指挥拨动的算盘珠"。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第一个以渐进改革的方式成功实行市场化转轨的国家,然而改革初期并没有清晰的路线图。中国改革是一个决策者放手、地方试验和民间突破的互动过程。体制外经济力量的成长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构成,造成不可逆转的形势,观念和政策的突破往往是对事实的追认,从某种角度说,"与时俱进"也可称之为"顺势而为"。当然,中国的市场化转轨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然过程,每一步突破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在历史关节点上,邓小平的决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改革被认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役。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放权让利和1992年以来制度创新两个阶段。大批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对产权多样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公司化改造使国有大中型企业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尽管对此仍然存在诸多争论。  相似文献   
8.
萧冬连 《政府法制》2008,(16):16-17
中国地域广大,与外界隔绝既久且有制度上的差异,实行对外开放不可能从一开始就门户洞开,全境同步开放。遵循历来的经验,中央决策层采取了从沿海到内地梯度开放的策略,以控制风险,并从局部得到经验和示范。其中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特区政策在今天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当年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酝酿过程,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中国改革初期对国外经验的系统考察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的路径和模式选择,不只基于自己的经验,也基于对当代现代化趋势和外国经验的新认识。改革之初,决策层就开始了有组织地对外国情况的系统考察。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考察,直接推动了先进经济管理经验的引入,并引发了对当代资本主义及其经济学成果的重新认识;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考察,着重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经验的借鉴。这都为反思中国自己的体制弊端,寻找改革的途径提供了外部经验和思想资源。中国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是有着广泛的国际经验背景的。  相似文献   
10.
1956年至1957年,我国政治生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扩大民主出发走到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对此国内外有种种解释。其症结所在是,中国共产党当时采取的一系列扩大民主的步骤究竟是目的还是一种策略手段?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一 1956年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重大步骤,其动因首先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三大改造的提前完成,促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将主要注意力转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