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改革与建设成效显著,取得了"两改一建"的重大进展,初步确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分配体制(收入划分)和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支出管理),形成了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从当前情况看,政府财力与事权、收入划分、转移支付制度、财税体系等仍然影响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增加,成为完善财政体制的体制性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协调配置政府财力与事权,减少财政管理体制层级;调整规范政府间收入划分,努力增加地方可用财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地方财力保障基础;创新税收征管体制,健全财税运行体系;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摆脱基层收支困境.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政府间事权划分是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财政体制的前提,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现行政府间事权划分不科学、不合理,地方政府过多承担了教育、社会保障等全国性公共品支出责任,支出责任分配形成"小中央、大地方"格局,产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倒挂"、"小马拉大车"的问题。换言之,过度的公共支出地方化并不利于政府事权的有效履行,从而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那么,如何有效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呢?事权划分的第一步应厘清事权划分的逻辑进路,作到内外清晰、上下分明与横向互动;第二步是按照外部性与最优供给规模选择和确认事权责任主体;第三步是明确区分一级政府事权的层次性。此外,还要特别注意事权有效履行的财力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紧密结合是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核心特征,导致了政府间事权下移、财权上收,使得地方政府收支非均衡,进而引发了财政支出结构偏向、恶性税收竞争加剧和转移支付的低效率。下一步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应该首先构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运行机制,其次是设计中长期改革战略,最后按照一级政府事权的不同层次对财力与事权匹配进行模式再造。  相似文献   

4.
一、公共财政内涵及范围的界定 公共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公共财政的内涵就是"公共性",在理论上称之为"公共财政",其实质就是"市场经济财政".  相似文献   

5.
由于分税制的实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凸显。地方财政改革及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途径:合理确定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地方税体系;加大农村生活与服务设施的投入,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构建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大力推行费改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部门收入变为地方公共收入;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和监督体系,减轻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化解地方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6.
李金龙  武俊伟 《求实》2016,(9):38-45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体制一直是我国改革关注的重点领域。历次财政体制改革,特别是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改革,更多的是在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所占的比例关系,唯"占有比例"式的财政体制改革模式似乎被"锁定",带有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某些鲜明特征。要消解财政体制改革路径依赖的困境,可以从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复位;跳出中央控制与地方积极性的二元思维,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前线》1994,(10)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补充部分。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国家,中央政府通过分税取得的财政收入一般占得比重较大或超出其行使其事权需要的财力,而地方政府的财力往往不足  相似文献   

8.
该文分析了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的关系,指出财政作为政府的职能手段,其作用范围限定在市场机制低效和失效的领域,即是从事非盈利性活动和提供公共产品。概述了公共财政的属性特征:公共财政属分配范畴,公共财政的国家主体性,公共财政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公共财政的阶级性,公共财政的历史阶段性,公共财政的非市场性和国家预算的法律性、公开性。最后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模式是公共财政。  相似文献   

9.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总量和增长幅度在不同地区以不同的程度减少和降低;为有效的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求发展,惠民生,地方事权不断增加.公共财政支出的数量和幅度不断增加和上升,这种收支状况使地方公共财政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正确划分其财权和事权,发行地方债券.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行政开支,实现行政开支的“零增长”,将是地方财政摆脱困境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10.
开放并加强地方政府发债管理是学界多年所关注的改革大计,随着财政部起草的有关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方案已提交国务院待批,我国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将是大势所趋.从政府职能、现实财政收支和代际公平三个视角对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地方政府职能重要性的进一步凸显、现行的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匹配财力与事权效应的不显著、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代际不公平"的问题,都对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提出了紧急而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我们通常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叫公共财政。所谓公共财政,就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而地方公共财政,则是指地方政府为了满足本辖区内的社会公共需要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和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为生产和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筹集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两个方面。“地方性”特征是地方公共财政所独有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一、地方公共财政的“地方性”特征与公共财政的概念相比较,地方公共财政的突出特征是“地方…  相似文献   

12.
乡镇财政举步维艰,债务急剧增长,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要使乡镇摆脱财政困境,必须进行机构改革,减少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适当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多留一些财力给乡镇;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深化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健全财政债务管理制度,积极化解乡镇债务;大力培植税源。  相似文献   

13.
一、完善社会保障是建立公共财政的需要公共财政是国家和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 ,是满足社会稳定发展的一种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公共财政福利支出是惠及全体公民的政府公共支出 ,在公共财政安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社会保障支出是公共福利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因此 ,各国政府都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极为重要位置的社会经济社会安全政策。“社会保障”概念出自美国 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二战中 ,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财政逐渐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和现代财政转型。与财政转型相适应,新中国财政体制70年变迁也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高度集中管理的体制;二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央与地方分成制为主的财政体制;三是改革开放初期至1993年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四是1994年开始推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及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财政体制70年变迁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中央政府是中国财政体制70年变迁的主导力量,服务国家中心工作是财政体制变迁的主线,财权与事权相一致是财政体制变迁的原则,法治建设是财政体制变迁的重要保障,统筹兼顾是财政体制变迁的成功做法。  相似文献   

15.
分税制改革对中央与地方间财权与事权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但由于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较为滞后,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功能尚弱,分税制的位移效应导致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愈来愈依靠土地财政,借助扩张性或违法性土地征收方式,以解决其财政资金不足问题。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倾向,导致了土地政策执行中的越位与缺位现象,"低进高出"的炒作土地方式是地方政府权力寻租产生的温床。通过土地批租获取高额土地出让金、发展房地产增加税收、通过土地抵押获取融资债务,是土地财政的三大主要途径。土地财政造成财政收入的不稳定及不可持续,易造成投资与消费失调,加大政府融资风险,侵蚀农民权益,危及社会稳定。缓解土地财政之弊端,需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完善分税制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分配机制,强化地方政府的监管者身份,合理矫正地方政府短期土地出让行为。  相似文献   

16.
正关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症",有识之士开出了很多药方,但久治而不愈。病根究竟在哪里?其实病根就在于地方政府求钱若渴。四大刺激因素在中国大地上引发了卖地大潮,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症"开始形成。一,财税制度改革。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财权事权的不匹配导致地方政府在平衡财政收支上捉襟见肘。卖地融资以其各方面的"优势",迅速成为各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二,住房制度改革。1998年房改之前,地方政府几乎没有卖地收入,但  相似文献   

17.
1991年国家实施分税制后,各级财政按照税种划分得一清二楚,事权财权亦十分明确.在税制改革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县乡级财政如何运转.既保证中央收入稳步增长.又能使地方财力更加充实.已经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应引起高度重视.事实证明.新税制的实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对于我区一些基层政府来说,“吃饭”和“建设”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个别地方的财力甚至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财政困难是制约我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主要因素。提高我区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必须加大中央对我区基层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必须加强我区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必须完善我区基层政府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9.
政府间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周金玲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了以分税为主要内容的政府间财政体制改革,它是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新型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次重大尝试。这次改革的实质是对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格局的一次调整。在分税财政...  相似文献   

20.
中央政府为保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对落后地区的返还性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都有优惠政策。转移支付能够较好地平衡地区间的财力差距,但是返还性收入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地区间财力差距。同时,由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差异,导致各地财政支出的效率差异较大。转移支付对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只在总量上体现了,并没有实现质的转变。平衡地区间返还性收入、规范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完善事权和财权划分以及提高地方政府财政努力的激励效应是完善转移支付提高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