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的实践表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突破政治体制改革的“瓶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朝依法治国的目标方向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探索开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奠基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形成并曲折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提出并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总结历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对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规律的把握作了阐述。邓小平理论开创性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成功解决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5.
走工业化道路,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之路。毛泽东为实现中国工业化构想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提出了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从实际出发,继承了毛泽东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做出新的贡献,真正将毛泽东的有关思想落实于工业化实践中,从而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推向前进。 一 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是一条能够实现工农业生产发展,又不同于西欧、苏联、东欧新型的第三条工业化道路。他讲的主要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从内容上来说,中国工业化道路就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并举,发展轻工业和发展重工业同时并举的道路。它的基本精神之核心,就是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较能符合中国工业化的基本客观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璞玉 《唯实》2010,(12):20-26
“苏南模式”是苏南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如何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作出的开拓性探索,而所谓“新苏南模式”,则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对传统的“苏南模式”的新超越。“苏南模式”与“新苏南模式”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进程中成功的实践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苏南的生动诠释。苏南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从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等,对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成为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驱者。他们在“以苏为鉴,走自已的路”的指导思想下,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走自己的路的一系列战略、方针、政策和措施。其经验教训成为了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为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形成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马克思、列宁由于历史的局限,都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内涵博大精深,特点极其鲜明,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其内容将不断丰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走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国际风云不断变幻的今天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历史探索过程中呈现的客观逻辑,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探索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如何对待资本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辩证扬弃资本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基点,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历史定向。中国共产党以资本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文明可以为我所用、社会主义能驾驭资本全面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擢升,科学回答了东方落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问题,创造性提炼了超越资本轴心的新文明形态,深度拓展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人类现代化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谈话强调的中心问题,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我国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结论来之不易,它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的奋斗、牺牲、智慧和创造。坚持还是背离这一结论,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我们今后几代人的任务,就是要坚持这一结论,发展这一结论,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一)为了找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经历了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中国经济落后、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认真、艰难和曲折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十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和总结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贡献,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党和毛泽东在领导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等问题认识的失误,逐渐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思想中介,靠“抓革命,促生产”的方法来建设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最终导致生产力被人为破坏,社会正常发展进程也被扭曲的一场长时间的以社会动乱为表现形式的政治运动。因此,从新中国建设史角度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对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下简称“双百”方针),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的转折关头,为适应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而提出的,有着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它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苏为鉴”,艰辛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成果之一。然而,“双百”方针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多有起伏曲折,呈现出一个很大的“之”字形。因此,回顾研究“双百”方针的历史命运,总结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于我们更加坚定、自觉地贯彻实施这一方针,推进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生长成熟起来的,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探索将中华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紧密相联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本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规定了政治发展遵循“三位一体”的目标指向,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突出了坚持四项制度的具体内容,从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实践载体和形式等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范围的广泛性。以改革创新精神对待政治发展,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态度。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艰巨、复杂、繁重的任务依然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础上,在改革开放探索实践中开辟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它之所以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搞清楚这条道路的开辟与新时期新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的关系,才能加深认识这条道路的伟大意义,增强始终不渝地走这条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中,“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被列在九个问题的第一位,“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里不仅仅指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也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也是全会《决定》贯穿始终的鲜明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也是对这条总道路认识的拓展、丰富和深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条具体路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确定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时,提出:“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结合我国面l临的国内、国际背景,中国在吸取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时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发展的历史,是在探索中前进,逐步融合人类政治文明,走向民主法治的历史。改良、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是曾经走过的政治变革道路。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总结历史的经验,走发展创新的民主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20.
穆敏 《理论学刊》2007,3(11):22-26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基础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重大课题。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一个时期内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过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那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新探索、开拓的历史时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党的十七大报告对29年来改革开放历史经验进行了新的概括,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