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建华 《世纪桥》2007,(10):68-69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我国虽然引进时间不长,但是其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和优势,对我国传统法学教育模式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但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管理体制下,其发展还面临着非常大的障碍和困难,如何克服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使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发展走上一个健康的轨道,是我们所要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诊所法律教育是在传统的苏格拉底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实践性法律教育方法.我国在引进诊所法律教育方法初期,对诊所法律教育是否需要课堂教学存在过一些争论.后来,大家才比较一致地认为,实践性教学并不排除课堂教学,诊所法律教育应当由实案指导和课堂教学两部分组成.组织与实施诊所法律教育的课堂教学一般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激发成才动力、强化实践能力、提升幸福感的重要作用。高校劳动教育应当遵循认知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并最终形成良好劳动品质的内在逻辑,通过加强价值引领、强化实践体验、回归生活世界、营造良好氛围等措施,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积极作用,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不仅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还要增强对其的实践认同。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开展隐性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发展走向;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5.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既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不仅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还要增强对其的实践认同。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开展隐性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发展走向;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社会认同理论和MEIM量表,通过对2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表现,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不同层面对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两个维度表现出较高的文化身份认同,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从认知、情感向行为逐步递进的过程;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效应关系.文章认为,维护和强化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必须建立在关注个体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基础之上,因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实诉求,又是推动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形载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态度,形成的关键在实现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形成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高校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重视环境影响、推动实践育人来强化理性认知、唤起情感共鸣、引导自觉践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8.
代娟 《世纪桥》2023,(7):59-61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唯一包含有法治教育专章的课程,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大学生法治自信培育的核心目标包括使大学生坚定、认同、遵行及尊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法律规范体系和文化。为发挥该课程的应有作用,培育大学生法治自信,实现预定法治教育目标,首先通过激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培育大学生法治自信的意识,然后以问题为导向夯实大学生法治自信认知基础,并汲取百年法治成就力量,让大学生感知我国法治实践效能,最后向大学生清晰描绘法治前景,坚定大学生法治意志。实践证明以上途径是培育大学生法治自信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对于政治体系在心理和情感认知的反映。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着虚假认同、反向认同及认同与实践背离的问题。风险的不确定性、反思性、全球性以及网络的出现、流行都削弱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为此,应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双主体互动机制,完善政治认同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0.
袁芳  房欣雪  程琦 《探索》2014,(1):18-22
通过对我国六所省会城市的高校本科生展开问卷调查和分析,课题组了解到90后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宣传活动的认知情况、情感反应、认同状况以及行为效应,多数90后大学生愿意主动关注并接受"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关部门下一步还要加强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阵地作用和载体功能,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高职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认同观,首先要了解"五个认同"的内容。2016年11月,对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进行了"五个认同"现状的调研。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旨在弄清新疆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认知和践行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目的为了增强新疆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了解新时代新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认知情况,课题组针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核心内容制作了“新疆大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认知调查问卷”,并向新疆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5所高校学生发放问卷,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得出了新疆大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认知的基本情况,并对新疆大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清薇 《世纪桥》2023,(5):69-71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同步生成,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同根同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以此深化大学生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认知,增进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7,(2)
对"95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对实现中国梦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95后"大学生、教育方式和教育工具等构成了认同教育的基本要素。建构合理科学的教学体系,发挥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创建校园文化良好氛围,开拓社会实践渠道,进而实现对"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5.
赵跃先 《探索》2012,(2):127-132
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是政治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政治认同感是政治心理形成和构建的重要前提。目前大学生对当前我国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的认知现状,在政治认同上存在着差异与分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增强与政治认同危机的严重性并存。政治认同对大学生政治心理优化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是优化其政治心理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政治认同机制的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视域下大学生政治心理构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是一种具有诸多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朋辈教育已经成为不得不认真应对的时代课题。因此高校应该把握新媒体发展的大趋势,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从教育理念、方式、内容等方面全力创新驱动和整合发展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朋辈教育,以此建构起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的大学生政治认同朋辈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前提。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认知与实践养成、线下活动与网络引导的协同前行、相得益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8.
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新的历史使命逐渐有了明确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领层面上,跨文化交际情景已然显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与其多元化交织、融合。在文化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引导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作用,是应对文化压力的现代要求和文化认同的有效手段,也是破除文化狭隘性认知和价值观理性建构的桥梁。面对泛滥的跨文化风险,确立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思想理念与态度、应对异质文化的灵敏性、解决大学生面临跨文化交际的主体性障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航海类学生职业态度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出航海类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阶段职业态度的变化趋势。并据此提出应对措施:一是职业认知教育突出特色与实效;二是职业情感教育强调渗透与认同;三是职业意向教育重在扎实与稳固。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要是指当今在校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少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或认同情感不高、知行不统一、大学生群体间认同差异较为明显等。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体等方面。因此,要搭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五大机制,即构建理性认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构建社会实践参与机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沟通互动机制,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贴合学生实际;健全学生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形成价值观引领机制,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