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共谋川渝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和重庆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两地在社会、经济、产业、文化、历史、资源、交通诸方面,有着十分紧密的依存和互补关系,两地合作共建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是双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针对川渝合作共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前面临地方政府"经济人"行为、区域协作制度缺失、经济欠发达和资金缺乏制约难题,提出川渝共建长江上游屏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多棱镜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 ,明确到2020年,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保护体系基本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美丽四川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探访乌江源     
正贵州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国家首批、长江上游唯一的生态文明试验区。作为贵州第一大河,横贯贵州的乌江生态保护怎么样?记者沿乌江一路前行,走近乌江源头。2021年,贵州坚决扛起上游责任,把高质量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任务纳入贵州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全力打造长江珠江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作为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支流,乌江(古称延江、黔江)历来是贵州极重要的水上通道。  相似文献   

4.
“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我国21世纪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生态建设对改善西部地区以及整个长江、黄河流域人民的生存环境,保护流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从1998年开始,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提出实施绿色生态屏障建造工程,主要措施包括跨省市的天然林资源保护、荒山荒坡绿化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目前上述措施正有计划地推进。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政策性问题,值得重视和研究。  水土流失是长江…  相似文献   

5.
[新闻背景]2010年1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实施十周年。十年来,四川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总体目标,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都把加快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中心任务,重点做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的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科教兴川、改革开放“五篇文章”,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森林是巨大的绿色宝藏,在8月初四川正式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去行政化,建设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森林城市群,推进绿色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于是,在"十三五"期间,四川将以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进江河湿地修复治理、草原生态保护、脆弱地区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7.
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幅员面积占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的50%。10年前,由于过度开采,我省每年给长江带来6亿吨泥沙。10年西部大开发后的今天,通过退耕还林等三大生态工程,营造公益林8千万亩,输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近8成,在长江上游建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8.
<正>全会《决定》拟定了未来六七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为全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构筑提供了行动指南。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核心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四川重点生态功能区、连片贫困区、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区"四区"在地理空间上的叠合度较高,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迫切,扶贫脱困、社会稳定、民族和谐等都在这  相似文献   

9.
该文提出四川总体形象是战略大后方形象、大省形象、科技文化中心形象、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形象和民族区域形象。以“兴川”精神作为四川理念核心;从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和人口与文化形象三方面探讨了四川行为识别系统的设计;从城市形象、基础设施形象、环境与生态形象、旅游形象和市场形象等方面探讨了四川视觉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10.
《党风党纪月刊》2000,(8):18-19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四川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省委七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加快四川发展的总体部署,提出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用10年时间把四川建设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是新世纪初全省工作的主旋律。在新的世纪,四川如何面对西部大开发,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是关系到四川能不能在未来五至十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西部文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期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加强生态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没有生态乡村就没有生态安徽,当前安徽美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安徽美好乡村建设。按照《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要求,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生态模式可以分城郊型村庄生态建设模式、种植-养殖型村庄生态建设模式、林业-旅游-保护型村庄生态建设模式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内村庄生态建设模式等四类。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中生态建设路径,涉及政府、市场与农民三者之间彼此协同互动。因此,要教育各级干部和引导农业企业、农民,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乡村规划以"旧村整治"为主和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地方生态优势与特色;完善制度保障和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构建乡村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如今的铜仁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红利惠及百姓。一座秀水环绕、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路相衬、林居相宜的城市,正展现在世人面前。铜仁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铜仁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15.
国家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四川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决定用追赶型跨越式发展,通过今后十年的努力,把四川建设成西部的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四川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跨越。搞好四川农业大开发,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抓好农业科技教育的发展,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依靠科技、教育和人才来实现农业大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16.
娄烦是太原市最重要的水源地和西北方向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建设山西生态环保第一县对于保护太原市的水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实现娄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总结娄烦建设山西生态环保第一县的经验,明确未来几年的主要任务和远景目标,将有助于实现"三年见成效,五年创一流,八年建成全省生态环保第一县"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7.
《四川党史》2001,(3):18-22
根据我国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我省制定的《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也是四川省按照“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的目标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全省将把跨越式发展作为主题,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提高四川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为了适应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史事业发…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古浪县坚持把以节水、防沙治沙为主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作为大使命,坚持“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生态建设方针,全力建设生态安全屏障. 为了全力打造金色大道万亩治沙示范长廊,古浪县将金色大道确定为全县义务治沙基地,从2012年开始,及时安排部署,分解地段任务,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参与义务压沙.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3,(10):3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武川县作为自治区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北窗口,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本县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对全市乃至全区的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年来,武川县委、政府将生态保护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和"三北"防护林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全面开展造林绿化、防沙治沙工作,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同步增长,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截止2012年,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100.65万亩,飞播造林26.1万亩,围栏封育71.9万亩,累计增加林地  相似文献   

20.
正把握战略机遇,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构筑区域协商合作新平台,推动长江上游地区一体化发展,合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经济增长极。"自2017年以来,四省市发展改革委切实加强沟通,统筹协调环保、交通、人力社保等相关责任部门,深化务实合作,协商解决跨区域重大合作事项,共同推进三大重点工作方案63项工作落到实处。"7月26日,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坚持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