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 是一个从初步的区域经济思想、实施政策到明确提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是在特定的经济背景和国际环境下不断调整、逐步深化的过程,是一个一脉相承的延续过程。 本文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探讨和总结:其一是思想。理论层面,其二是政策措施层面。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中的“发展战略理论”只是区域经济中具有宏观指导性理论的一部分,是指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构想和谋划。而我国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在政策措施层面,既有对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的借鉴,更多的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自我总结和创新。本文将试图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在政策措施上的调整进行阐述。 一、充分利用沿海,实现均衡布局的 区域经济思想 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发展关系作为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关系之一提出来,他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毛泽东同志的区域经济思想集中体现为要高度重视国内工业布局...  相似文献   

2.
几种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非均衡发展理论的评介与比较(一)“梯度推移”理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始于50年代的生产力布局学,主要探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力的均衡布局问题。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选择和宏观政策上实施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对经济效率的日趋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转向非均衡发展的理论模式,其中最有代表性、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和政策力的是“梯度推移”理论。这是一种以工业生产生命循环理论为科学基础,以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以客观存在的地区发展差异为依据,通过资源在空间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韩振军)国家计委等机构的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二是生产力布局结构不合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据介绍,在此背景下,我国正在实施的“十五”计划把结构调整作为一条主线。当前我国正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加快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一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二是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
建国50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沿海发展战略”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在指导思想、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向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着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提高综合国力,重新审视50年我国区域经济的成长,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发展模式,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军 《求实》2000,(9):12-14
从某种程度上言之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规律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我国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早在唐代以前 ,中国西北部地区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自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移向东南地区 ,同时 ,政治和文化中心也随之东移 ,明清以来 ,东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总体差距拉大。新中国成立后 ,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构成了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 ,如何合理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正确地处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 ,做到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以推动…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地区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面,面临程度不同的区域差距问题,而各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无一例外的是在“公平”与“效率”的张力中进行的。公平与效率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追求的两大目标,正确的目标取向应该是寻求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同样面临着公平与效率目标实现模式的选择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我国的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与公平优先目标的选择在西方列强叩开中…  相似文献   

7.
《福建理论学习》2009,(12):12-16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是国务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首要的功能定位。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两岸同胞的理想,也是历史的必然。福州有着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必须在“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域”建设中挑大梁、树形象、走前头,必须在两岸交流合作上“先行一步”,把台湾的优势项目、资金连接起来,构成东南沿海全方位发展和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力争在榕台交流合作上取得新突破,实现榕台两岸社会经济的全面融合。  相似文献   

8.
《党的生活(青海)》2009,(7):F0003-F0003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是省政府在青海发展变革的重时期、在青海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攻坚阶段,为进一步优化全省工业经济结构、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引领作用、整合完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布局,在“一区多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于2008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是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四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一、历史留给共和国的地区经济发展的遗产追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明显地看出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迁移的历史过程,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旱已长期存在。从先秦到东汉后期,我国经济文化的重心都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迁移。唐朝后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在全国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至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迁移到南方。明清时期,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该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显重要。18…  相似文献   

10.
1生产力布局是关系我国经济建设全局的重大课题。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内国际大环境、大气候的特点,并对以后的生产力布局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本文试图根据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有关精神,探讨我国今后15年生产力布局战略的新特点,并就新疆在实现这一战略中的产业优化问题谈几点认识,以求教于请访同上。新中国成立时,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格局是畸型的。当时我国近现代工业的70%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其中大部分…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一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既制约着其它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有悻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原则。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先后采取了三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均衡布局”战略、“沿海优先”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三种战略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各有其特点,但都推动和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开发。 一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后期的近30年时间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  相似文献   

12.
一、不平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般规律。邓小平在总结我国改革和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时一再强调,我们不能走平衡发展的老路,而是要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起来,通过先富地区的帮助和带动作用,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发展。纵观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在区域之间只要存在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差异,就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以下引文出自此书只注页码)。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卜G·威廉森所说: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三维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平  刘健 《学习论坛》2004,20(7):41-43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缩小区域差距、兼顾“两个大局”的现实选择。在这一战略框架内形成的西部开发、中部“隆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由此形成的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新的联动关系 ,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更加有力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主体建构开始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转向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经营自主的路径。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非公有制经济提升到与国有经济“共同发展”的同盟者地位,这清晰地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现阶段的中国,多元所有制结构和多元经济主体格局被正式认可。其后,我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启动,北方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进入大调整时期,南方沿海开放城市民营经济又有了长足发展,我国经济主体的建构从此步入新的历史时期。严峻的现实同时…  相似文献   

15.
在沈阳市“十五”计划关于生产力的布局中,沈海现代工业示范区被定位为沈阳市四大经济组团之一。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大东区以大发展快发展的战略眼光和超常气魄,借中国入世的大好机遇,举全区之力打造的沈海现代工业示范区这艘经济“航母”,为重塑沈阳工业强市新形象添上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一、着眼于加快辽宁全面振兴,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要建设充满发展激情的领导班子。随着经济总体形势日趋向好,各地都在抢抓机遇,竞相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7.
在推进我国区域发展规划工作的进程中,陈云在区域生产力布局、协作区经济关系等问题上都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探索。他在处理区域规划问题上提出的"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思想,对解决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布局、工业生产力的合理配置、经济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三个农业”是兴安县委、政府为了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出的“精品农业”、“礼品农业”、“工业农业”的简称。在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兴安主要加速发展葡萄、白果、柑桔、毛竹、食用菌、甜玉米种植等支柱产业,积极扶持一村一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龙头企业、协会组织、种养大户作为“精品农业、礼品农业、工业农业”主体地位的确立,走出一条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经营和农户共同发展的特色农业的增效增收之路。  相似文献   

19.
辽宁发展临港工业和沿海经济,是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同时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有巨大潜力的产业集聚区域。辽宁实施以“五点一线”为支撑的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构建和谐辽宁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0.
张学见 《理论学刊》2023,(3):159-168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火枪”和“账簿”两种手段,从沿海区域不断入侵中国,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亦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近代中国不同地域的区位价值。近代青岛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于19世纪下半叶被德国人“发现”和再“塑造”。随着1898年青岛的开埠,这座年轻的城市由此开启了近代化历程。但由于受西方列强政治势力的羁绊,近代青岛在其发展历程中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青岛作为港口城市所取得的成就和遭遇的困顿,在中国近代历史时空中具有样本意义,值得关注。这也提醒我们,对于“近代生产力”率先登陆东部沿海口岸,我们既要肯定其对区域经济近代化的正面价值,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西方列强政治势力的嵌入,东部沿海口岸区域经济也因此陷入了“结构性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