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刘志国 《理论学刊》2007,4(2):110-112
德国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公认为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或者说最能体现现代化的指标是理性化。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及《儒教与道教》等文章中,对近代的理性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对中国何以没有产生近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两个命题,即“韦伯命题”和“中国命题”。“韦伯命题”的意义在于寻找西方理性主义及近代西方文明形态的独特性,由其衍生的“中国命题”的基本内涵是:尽管中国拥有各种外在的有利于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却无法抗衡家产制国家结…  相似文献   

2.
黄锐 《理论文萃》2010,(2):35-42,2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文化热的兴起,中国学界对马克斯·韦伯(M.Weber)关于现代资本主义起源的命题以及中国为何没有产生出现代资本主义的解释倾注了大量的热忱,主要聚焦在《儒教与道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讨论的问题。可以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成为国内文化学者讨论中国现代化停滞不前的范本,而《儒教与道教》也是学者检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一个界标。  相似文献   

3.
一、韦伯问题的缘起一般讲经济与文化关系的人往往从韦伯开始 ,因为正是韦伯首先从理论上对此作出了全面解释 ,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下简称《新教》)和《中国宗教 :儒教与道教》(以下简称《儒与道》) ,都是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而写的。从宗教伦理的角度来考察资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的主要论点,指出了韦伯论及的"资本主义精神"的自我否定,从中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发展的价值理性,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起源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导问题域,围绕这一主题,韦伯提供了独特的解释模式,这便是"韦伯命题"。在"韦伯命题"的阐释上,存在一些简单化的解读倾向。实际上,理性化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线索,它也构成了韦伯分析现代资本主义起源的核心框架。从理性化角度阐释"韦伯命题",有助于全面准确把握韦伯关于现代社会起源、现代性危机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胡伟希 《新视野》2002,(5):64-65
一、主体性与近代以来的伦理危机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说,韦伯给西方现代社会科学造成的影响都不容低估。及他的其它一些著作中,他反复论述这么一个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兴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西方”。所”,按照韦伯的说法,是着重考虑手段与欲达成的目的之间的关系,至于行为本身是否具有绝对具理性”的概念的确有助于阐明西方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但韦伯的这一说法并不是完全无懈可击的。因为它在解释和理解现代西方伦理和道德生活西方人伦理和道德生活的主要是宗教而韦伯也指出,早期新教徒的经济伦理与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人的“关系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关系本位"的社会,这是儒家经典积淀的结果.本文将这种"关系取向"定位为"关系理性",并在韦伯的理性框架内,将"关系理性"理想类型地划分为价值型"关系理性"和工具型"关系理性".进而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行动者的行动遵循价值型"关系理性"的原则,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种价值型"关系理性"在市场导向的社会转型中,逐渐迂回地成长为了一种工具型"关系理性".  相似文献   

8.
苏美莉 《世纪桥》2015,(3):31-32
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讨论资本主义精神和新教伦理亲和关系的同时也为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韦伯打破以往将经济增长起源问题局限在经济学领域的传统,在经济以外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寻找动因。  相似文献   

9.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一个主要论调,就是鼓吹资本主义制度如何“优越”,如何“万能”,鼓吹中国只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得到迅速发展,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本文就二次大战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状况作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这些国家虽然搞的也是资本主义,但是绝大多数并未能摆脱贫困与落后,相反地,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正越拉越大。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对于鼓吹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的谬论的有力驳斥。特推荐一读。  相似文献   

10.
张西立  徐遥 《党建》2009,(8):12-14
本刊记者: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国多灾多难,受尽屈辱,然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屡屡从逆境中奋起,直到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对于这段历史,始终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只是“历史的误会”,而没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却是“历史的遗憾”。对此,您怎么看?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的兴起——韦伯、桑巴特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的兴起问题也即现代性的起源问题 ,韦伯和桑巴特都考察了这一问题 ,前者从理性国家、市民身份、新教伦理等方面论述 ,严谨细密 ,后者从奢侈、犹太教、战争等角度阐发 ,较松散 ,我们对此作了比较 ,以求对指导当代中国有现实启发。  相似文献   

1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的一部名作,也是一部长久以来人们争论不止的著作。本文试图把这部著作放在韦伯理解社会学的脉络中加以阐述,并对韦伯与马克思在相应点上的殊与同给出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3.
儒教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张洪武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实现的。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按其文化背景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欧洲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基督教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二是以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东方儒教资本主义工业化...  相似文献   

14.
中年马克思认为东方落后国家的命运只能是资本主义化,走上西欧资本主义道路。晚年马克思指出俄国公社有两条发展道路,一是走上西欧资本主义老路,二是在严格的条件下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走向共产主义,但恩格斯指出俄国的发展变化否定了马克思的跨越思想。总体上说,马克思认为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世界整体联系中把握现实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资本主义批判"是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等经典社会学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域。马克思把"异化"理解为资本主义的基本困境,并对资本主义的异化展开了人本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韦伯认为"合理化"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他从文化和社会两个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危机和自由困境;西美尔批评资本主义文化的客观化趋势,把资本主义困境归结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由兴到衰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的困境,即“经济冲动力”充分释放之后个人欲求与公共责任的矛盾,并提出了以回归宗教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的重塑路径。而通过对韦伯和贝尔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研究理路分析得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同样存在困境,即以“宗教冲动力”为核心的伦理价值缺失和以“经济冲动力”为核心的伦理价值形成,需要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通过改革开放逐渐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对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及其实践模式进行扬弃。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直面中国发展问题的理论创新,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走什么道路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这是对中国落后状况有切肤之痛的志士仁人曾竭力想要解决的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很自然地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后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向人们表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这条路走不通。近代中国所以不能从封建制度发展到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近代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新教伦理和儒家伦理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与新教伦理的激发作用有关,而儒家伦理则是排斥或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但随着东方经济的高速增长,韦伯的“障碍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人们发现东方经济的发展恰恰与儒家伦理有关。综合各家研究的成果和对东方企业文化的具体考察,我们至少可以在四个方面看到儒家伦理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第一,我们看到在东方发达国家中,是儒家倡导的集体精神和团体意识而非西方式的个人主义是企业的轴心。在韩国有许多企…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外也掀起了对"中国道路"的研究热潮,但对"中国道路"成功的原因中外学者出现了分歧,西方学者提出了"国家的资本主义"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的错误认识。中国是借鉴了一些西方发展的成功经验,但是,中国走的不是资本主义道路,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取得的成就更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通过阐述"中国道路"的内涵,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道路"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来探讨"中国道路"给予后现代化发展国家的启示,这对于纠正西方学者对"中国道路"的错误理解以及正确地理解中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也为后现代发展国家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