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支农资金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工作重心是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财政支农资金"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12个字是更高的要求,不仅确保了"三农"投入资金总量,也确保了比例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实践文摘     
《实践》2010,(3)
<正>我国首提"三农"投入"比例式增长"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分析人士指出,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对"三农"的投入要以"比例提高"的方式实现增长,其支持力度将会比以往更大。  相似文献   

3.
曾和 《新湘评论》2005,(3):20-20
去年中央的一号文件的基调是增加农民收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目标放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重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值得关注的是,中央一号文件在涉及财政支农和农村改革方面,至少有10个突破点。  相似文献   

4.
<正>"三农"投入咋保障?投入总量比例"双保险"三项支出明确"三优先"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持续稳定增加"三农"投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加大"三农"投入。这从总量和比例两个方面,对"三农"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未来"三农"投入的更大幅度增长作出了制度安排、提供了政策保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财政支出、国家基本建设投入、土地出让收益投向"三农"的表述上也有了新变化。2006年的中  相似文献   

5.
去年中央的一号文件的基调是增加农民收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目标放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重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值得关注的是,中央一号文件在涉及财政支农和农村改革方面,至少有10个突破点。1、尝试建立新的粮食流通体制一号文件第二条指出: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调整中央财政对粮食风险基金的补助比例,并通过其他经济手段筹集一定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强生产能力建设。这是缓解“卖粮难”,进行有计划种粮的开始。2、开拓农业基础设施筹资新渠道,鼓励农户投资一号文件第三、八、二十二条规定:农户自建…  相似文献   

6.
“上面一盆水,下面毛毛雨”。长期以来,我国支农资金因投入分散、管理交叉,使用效率低下,“跑冒滴漏”问题突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三农”投入大幅增加,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迫在眉睫。基于这样的思考,记者深入到全省17个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之一的赫章县进行调研,从项目选择到产业构建,赫章的探索和试验都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7.
《前线》2006,(6)
近年来,北京市财政局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略,坚持工业支持和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和带动农村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财政支农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2005年,市财政投入资金1.15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涉及农户47万户;投入资金190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人才培养等三项工程;拨付山区生态林管护补偿资金1.66亿元,聘请42990名农民管护山林,使山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10,(4):26-26
上情下达财政部:将继续实施农作物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2010年,财政部门将在提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扩大补贴范围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农作物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一是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公共投资等要向农业农村倾斜,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二是促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完善补贴政策。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制度。支持提高主要粮  相似文献   

9.
宋兰萍 《学习月刊》2010,(18):71-7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财政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对解决“三农”问题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黄冈市财政部门始终把支持“三农”摆在财政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断总结支农经验,落实支农政策,缝全投入机制,创新支农手段,完善支农资金管理,支持“三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战略方针的提出和实施,财政支农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其目标由提升农业生产力扩展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直至较为全面地支持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这种变化在浙江省尤其如此。因此,需要结合新的目标,重构财政支农的评价体系。依据新的评价体系对浙江省财政支农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显示,除了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产出总体呈下降态势外,其它类别的投入与产出都呈增长态势。相对于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来看,对科技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更应加强。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更应注重在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基础上进行支农资金的效益评价,并且适当调整支农资金的投资结构。  相似文献   

11.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带给农民哪些实惠?对现有财政支农体制将进行哪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此前新世纪连续6个中央一号文件,年年有新政策,年年送“大礼包”,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惠农成效不断扩大,开创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局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新亮点?“三农”工作有哪些新举措?本刊摘编了部分专家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热点、亮点的解读,以加深广大基层干部、党员对文件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不断下降,"三农"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原因是现行财税体制仍然没有理顺,财政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渠道存在体制性梗阻.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实行等级分税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近期可选择的政策是逐步降低涉农项目配套资金比例;改善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体制,整合分散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徐小军  屈耕乾 《唯实》2007,(12):82-84
现有财税体制造成基层财力紧张、支农资金分散等问题,成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只有整合支农资金,理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渠道;调整现有财税体制,增加县乡可用财力;开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5.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新农村建设财政投入力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永臻 《求实》2006,(11):82-84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不断下降,“三农”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原因是现行财税体制仍然没有理顺,财政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渠道存在体制性梗阻。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财税体制,合理划分各级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实行等级分税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近期可选择的政策是逐步降低涉农项目配套资金比例;改善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体制,整合分散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陈鸿 《实事求是》2008,(4):30-33
国家财政支农的现实问题决定了国家应建立“全面和谐项目型”财政支农体制。该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在体制的宏观层面,应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变量递增”模式、支农投入的“分工协作,依法统管”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在体制的中微观层面,亦即具体项目的管理上,应建构与法律、阶段、公正、实情和谐的立项预算机制,建构与招投标的对象、过程、结果和谐的实施机制,建构与项目的进程、范围、监督目的和谐的监督机制,建构与项目的国际标准、国情、进程和谐的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7.
概念体系的混乱和理论分析框架的缺失使得不少财政支农绩效研究和争论似是而非、答非所问、失之偏颇.文章试图从资源配置的视角入手,通过厘清区域财政支农的基本概念,全面梳理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基本要素,挖掘区城财政走农资金配置绩效的内涵和实质,为开展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财政支农政策对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保障农民收入不断增长,有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认真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支农政策,努力增加贵州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深入宣传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各级党组织要紧密结合全省万名干部下乡活动,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1号文件以及国家支持青海等藏区发展政策。坚持宣讲政策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与开展支农服务活动相结合。与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切实维护农牧区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深入推进我省农村牧区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孟景伟、岳树民在2007年第11期《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财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持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要加大支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要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投入;要加大对农产品补贴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