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层面提出了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揭示.其基本的思路是: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实践即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这样做,一方面批判了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把理性视为人的本质以及与费尔巴哈把人的自然性等同于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做法;另一方面又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从而把劳动解放看作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内在规定.  相似文献   

2.
杨洪余 《理论学刊》2005,1(10):81-83
传统观点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有悖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原意。事实上,马克思是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的。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它为我们重新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王颖  张新霞 《党史博采》2006,42(9):29-3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在其整体性上是有其内在一致性的.其中,实践自始至终贯彻其中,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本质规定.而且,马克思还强调指出,为了改变非人的生存状态,真正实现人之为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一直被看作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然而在发掘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论断之后,这一观点受到普遍的质疑.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两个论断的深层解读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马克思哲学运思回归现实的理论中转,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应是人的应然本质与现实本质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牟曦东 《世纪桥》2011,(11):35-36
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人本质的理解带动了哲学思想上的哥白尼革命,超越了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人本质的抽象界定。然而,马克思对于人本质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到现实的过程,并不是从登上哲学舞台的开始就得出了最后的结论。本文从马克思的人本质理论出发,不但要揭示出马克思在不同理论发展时期对人本质的不同理解,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探寻马克思不同时期对人本质的理解的不同视角,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对人本质的理解所经历的逻辑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在其整体性上是有其内在一致性的。其中,实践自始至终贯彻其中,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本质规定。而且,马克思还强调指出,为了改变非人的生存状态,真正实现人之为人,就必须消天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8.
李瑞芳  马强强 《世纪桥》2012,(21):41-42
类存在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对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扬弃和超越。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的视野中,人在本质上是类存在物,是超越了动物性的劳动性存在、对象性存在和自由自觉的社会实践性存在。  相似文献   

9.
李艳玲  杜红艳 《世纪桥》2009,(15):59-60
人是哲学的永恒主题,许多哲学家都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然而他们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确定性的存在,只有马克思的实践人学科学的把人的本质归于实践的生成,并且提出了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并通过对现存社会异化问题的分析,去告知人们重新占有人的类本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5,(8)
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述了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是人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三部著作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探究人的本质,而后提出三种不同的人的本质的论述,也是马克思在不断对人的本质深入了解过程中不同时期对人的本质作出的揭示。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7,(9)
哲学在任何意义上,其核心都是人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人作为主体,一切都围绕其展开,无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还是人与自然,都脱离不开人的主导作用,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过程,就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马克思一生都在探讨人的本质问题,足以看出他对人的本质问题持以高度关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执着探索植根于他对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时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畅想也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实践关照,不仅加强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还真正意义上打造了一个兼容并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有一个孕育、形成、发展的过程。《博士论文》《莱茵报》时期的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都是形成过程中的不成熟或不够成熟的理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则是成熟的理论。要把处于形成过程中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和已经成熟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区别开来,不要把形成过程中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当作成熟的理论,从而造成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误解。  相似文献   

13.
一、实然社会: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形态 与以往哲学家不同,马克思从"社会"出发探讨人的本质问题,他首先把人看作社会存在物.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就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形式,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实践概念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从马克思实践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实践,它是由精神生产、精神交往和精神共享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本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人能够从事创造性劳动,是人有别于其它动物的最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社会属性才构成人的本质,使人类对自己本质的认识第一次达到科学的水平,从而为人的本质理论奠定了可靠的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性论断。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这一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6.
有别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是在工业社会实践中展开他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的,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社会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真正纽带,科学活动必然是社会活动,从而他由"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这一命题得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必须融合的结论.马克思的科学技术哲学从感性的人和自然出发,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色彩和人本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7.
李瑞芳  马强强 《世纪桥》2012,(21):41-42
类存在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对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扬弃和超越。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的视野中,人在本质上是类存在物,是超越了动物性的劳动性存在、对象性存在和自由自觉的社会实践性存在。  相似文献   

18.
白立强 《求实》2007,1(2):4-8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学说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建立自己的“人的本质”概念及其理论框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三个命题:“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杨晗旭 《求实》2013,(2):22-25
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蕴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马克思首先借鉴了人本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确立了实践哲学关于人的现实本质及其生成过程,又通过异化劳动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现实本质的否定。实践哲学是马克思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出发点,但实践哲学的这一重要内涵却长期遭到忽视。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3,(10)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内在地决定了对幸福的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我们发现幸福本质的科学基础。在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马克思把人性或人的本质分别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需要"、"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是在"社会关系"中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