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8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差异性社会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客观定位。其中,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是差异性社会形成的基点;规范人的主体性行为是差异性社会的制度要求;提高人的劳动能力是差异性社会的基本任务。从政治学层面梳理差异性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式为后发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与发展空间。正确认识自身的后发劣势与优势,是推动后发型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赶超经济发达地区的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制度与转变观念,为各种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重组创造条件,从根本上促进后发型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的全面发展寓于其生命活动之中。作为生命现象,人是类性、群体性与个体性三重属性的统一,与之相应,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自由性、自觉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一般市场经济使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维度呈现出二重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三个方面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论从内因还是外因来看,都面临着挑战和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出路主要有四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革、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和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历史与逻辑演进历程表明:社会和谐以人的劳动能力同等为基点。为此,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劳动能力同等创造条件,既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科学论断,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本性回归,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现实延伸.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取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功能的实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导向和行动指南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观。毛泽东关于构建新中国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他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关于不要四面出击的思想、关于论十大关系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关于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的思想、关于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思想等。毛泽东关于构建新中国和谐社会的主要策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界域内,劳动分工、私有制以及商品经济随着理想社会的建立而退出历史。现实社会主义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选择意味着,劳动分工的深化与细化趋势成为事实。深化对劳动分工理论的认识,对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样化的就业方式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透析目前学界关心和争论的西方与中国“市民社会”的某些研究问题,梳理和澄清三个方面的认识:第一,“市民社会”仅仅是西方化的概念和产物吗?第二,“市民社会”的概念在当代中国需要重构吗?第三,当代中国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市民社会道路?进而论述构建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道路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三对关系:一是“中国特色”和“西方道路”的关系;二是“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三是“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立强 《求实》2006,1(7):4-6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全部理论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关于“经济关系”、“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和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物质交往关系”的论断对我们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更提供了一种理想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