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利益至上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旨归,是民主缘起、国家性质、民本思想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人民立场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遵循,内嵌于全链条参与过程、全覆盖参与主体、全方位参与内容的民主运行中。人民群众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评判的主体,是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党的优良传统以及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论所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正>在2021年10月13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深刻认识和把握民主政治发展规律,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第一次系统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3.
<正>在2021年10月13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深刻认识和把握民主政治发展规律,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第一次系统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  相似文献   

4.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相结合、与中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全新表述,是多重逻辑共同生成的结果。要从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多重维度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即人民能够持续、完整地参与民主运行的各个环节,协同构建多层、畅通、有序的民主政治制度载体和民意表达平台,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到党治国理政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对于中国人民民主实践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建设、中国民主国际话语权的建构以及人类民主政治文明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郭一宁 《探索》2023,(1):66-77
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也是进一步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很好地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要义和特点,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制度优势,展现了中国民主的深厚现实基础和广阔发展前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数智协商民主提供了可能:“云场景”融合协商民主参与空间,“云传播”整合协商对话传导形态,“云知识”激发协商主体认知潜能,这些要素都为数智协商民主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数智协商民主从全链条角度畅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导渠道,从全方位角度拓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空间,从全覆盖角度提升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度。数智协商民主的建构与发展,需要及时回应数智技术带来的风险挑战,加强数智协商民主的制度保障、技术保障,建立健全数智协商民主的配套体系,面向社会培养数智协商能力与协商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复合民主的实践形态,体现为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有机结合的主体复合,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链条”的程序复合,坚持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加强法治建设的结构复合。  相似文献   

7.
张力伟 《求实》2023,(2):15-27+109
基于中国国情,中国式民主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其中,在社会生活中构建民主机制、带动民主参与是中国式民主的鲜明特征,亦是发挥民主实效的重要路径。打造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基本观点,赓续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以正向的公众参与和逆向的吸纳民意为核心机制,整合了民主中“参与”“回应”“治理”的功用,实现了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有机统一。总的来看,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弥补了自由民主的局限,解决了民主制度中规范和事实之间的内在张力;将民主嵌入于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体现了制度设计中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的科学思想方法;人在真实参与中实践现代文明价值,并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中推动了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全过程人民民主创造了民主政治的新形态,具有独特的结构要素。纵向结构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党政统筹和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相结合,横向结构体现为分领域、全覆盖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安排,而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互嵌衔接”与双轮驱动共同构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形式结构。这种独特的结构要素与基层治理具有高度契合性,贯穿于基层治理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全过程。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价值赋能、主体赋能、程序赋能、绩效赋能和话语赋能,促进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效结合、治理活力与治理秩序有机统一、民主化与集中性双重保障、合法性和有效性互促共融、民主与治理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9.
<正>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全过程”“全形式”“全覆盖”,要求我们必须健全民主制度体系,完善全过程的民主参与程序与监督机制,以保障民主的全面性、民主参与的多样性和民主效果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生成与建构的价值导向,也是坚持人民至上原则的本质要求。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开辟了中国式民主道路,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展现出明显的“人民民主”行为模式,从民主运行角度形成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全链条、全过程运行样态,集中展现了边区民主运行机制中深深嵌套着“人民民主”的机制特性,为新时代发展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提供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王阳亮 《探索》2022,(3):50-60
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人民监督权力”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它不仅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价值,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真实、有效的制度保障。“人民监督权力”的探索包括刚性的纪法监督与广泛的人民群众监督形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反腐败与作风建设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以来,以监督合力实现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以人民监督贯穿人民民主全过程,充分保障了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善刚性的法律监督、柔性的人民监督常态机制与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基层组织建设是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工作总纲,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余年奋斗创造的重大民主政治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塑造了更具科学性、真实性、全面性的民主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秉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依法治国、中国道路等重要原则,构建了层次衔接、立体贯通、整体联动的结构形态。在民主实践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闭环、有效统合、全面贯通、系统检验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构建和塑成,从而更好地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基层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场域和基础单元。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依托。本文尝试以“民生议事堂”为案例,研究基层治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层面动员、全维度架构与全过程监督等运行机理,以及由理性的公民、韧性的制度和刚性的监督所构成的价值要素,实现治理工具与价值导向的理性结合、治理活力与社会秩序的韧性统一和治理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刚柔相济的路径向度。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21,(5)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人民民主的崭新诠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提供了新的概念与命题。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实践属性的民主形态,已有研究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缺乏实证分析。以南昌市西湖区"幸福微实事"为分析样本,全过程人民民主呈现出民意征集、民主协商、民主表决、民主监督等关键的结构性要素,政党推动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力保障,民生议题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目标导引,治理型参与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生动力。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于超越西方民主理论、丰富党治国理政的基层实践、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及构建中国特色民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莹 《探索》2022,(4):49-58
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需要融合价值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即在价值溯源的基础上归纳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特征,进而分析其治理优势。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新阶段,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民主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坚持以人民至上为根本价值。人民民主对“人民”科学、现实的理解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民至上价值的具体内涵。作为根本的价值规范,人民至上理念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具体的制度形态实现民主与善治的统一:通过打造多渠道延展、多环节衔接的制度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致力于塑造治理共同体,实现治理的“多数决”;在构建全领域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民主权利全覆盖,以整体治理的方式提升协调发展水平;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结合起来,为高效治理提供有力保证;通过法治化的方式夯实有序民主,为治理造就良法,最终为世界提供一种更为优质的民主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始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立足新的时代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人民民主做出了创新性理论概括,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性概念,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的创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中国这块社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式民主,其本质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广大人民群众、为劳动者服务的民主,是适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社会主义民主。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精准把握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7.
《求实》2022,(2)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新形态,是基于中国场景的具有显著制度优势的高质量民主,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在民主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系统性整体性民主,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理论优势、实践优势和话语优势。当前要全方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中国之治的巨大优势,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青觉王敏 《探索》2023,(5):80-92
城市社区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场域,社区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基础影响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效能的发挥。社区治理重在推动上下层级之间的互动以及内部活力秩序的形成,其治理方式的选择和治理成效受治理结构的支配。与此同时,行动者承载的价值取向和具体体验形塑着社区治理结构中蕴含的基本规则及其作用机制,而治理过程连接并展演着结构与行动。以湖南岳阳“群英断是非”工作法为研究案例,利用结构化理论对城市社区治理的结构要素和行动要素及其互动关系加以分析,尝试提出“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以此对社区治理的民主过程展开考察。研究发现,党委统一领导、法律法规支撑、伦理道德激励构成了社区有效治理的外在条件,而个人利益或公共利益、多元协同机制、社会资本则构成了社区有效治理的内在条件,两者在互动过程中推动着社区居民身份重塑、治理规则重构和治理资源重置。研究表明,城市社区民主治理的实现依赖于高质量党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协同共治的机制、优秀的社区公共文化、深厚的社会资本,这些要素分别建构了社区有效治理的政治基础、制度基础、关系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群英会”,为城市社区有效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和制度创新的经验总结。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制度安排,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形成的制度创新,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给出的制度选择,是对当前的民主迷思作出的制度回应。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安排中“选举+选拔”的选贤任能机制保障选举产生的政治领导人德才兼备,“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保障公共政策的公正合理,“分工+问责”的权力制约机制保障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加强党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领导,培育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完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提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参与能力,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侯金亮 《探索》2022,(6):73-84
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建构是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转化为相应的话语表达,具有民主形式上的话语表征价值,凸显出人民民主的新形态;具有民主运行上的话语诠释价值,搭建实质民主的阐释框架;具有民主效果上的话语引领价值,提供民主实践的多样评价标准。这一话语体系建构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民主概念定义权、民主实践阐释权以及民主发展评判权的垄断。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离不开话语主体、话语媒介、话语内容、话语受众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与配合,这构成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因而需要在厘清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生产逻辑、运行逻辑、实践逻辑。从上下联动话语主体、精准凝练话语内容、开拓融合话语媒介、互动共情话语受众四个方面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的建构策略,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话语权,推进人类民主政治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