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社区治理中的党员角色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2015,(5)
在社区治理中,党员志愿者如何构建"党员角色",并实践"为人民服务"的角色内涵,这是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社区资源搭台,为党员角色的构建提供了平台。两方面的交互作用重新构建并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党员角色内涵:其一,党员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与角色表现;其二,群众对党员的角色期待与反馈。在党群互动中,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角色内涵及其对应的角色表现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同。党员志愿者对自身角色的积极实践,也使他们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时期的政府角色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行政生态环境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政府治理将会面临新的时代挑战。所以,政府在公共治理中需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由“财富创造者”向“环境提供者”转变,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转型,由“官本位”向“民本位”回归。实现政府角色新定位,就是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要通过“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的行政改革明确政府职能定位,通过大部制推进机构整合改革政府机构,通过完善行政管理制度调整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表现在公民参与由"被动型"管理客体向"主动型"治理主体,由"人治型"管理客体向"法治型"治理主体的角色转型。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公民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关键。因此,从制度建设角度来探讨公民有序参与角色转型及其路径,通过制度安排来提升公民制度参与的权利意识、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对实现公民参与角色现代转型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郭祎 《实事求是》2013,(2):54-57
积极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客观要求,也是民主法治进程深入推进的重要体现。现代社会治理模式要求摒弃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科学把握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法治化、人本化、多元化、精细化等特点,努力破除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中的种种制约因素,以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中的政府负责内容为依据,明确政府在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中的角色定位,从政策制度、社会支持、公共服务及公众参与等层面丰富角色内涵,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角色认知和提升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表现在公民参与由"被动型"管理客体向"主动型"治理主体,由"人治型"管理客体向"法治型"治理主体的角色转型。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公民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关键。因此,从制度建设角度来探讨公民有序参与角色转型及其路径,通过制度安排来提升公民制度参与的权利意识、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对实现公民参与角色现代转型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熊烨  凌宁 《理论研究》2014,(3):56-62
利益集团在转型期的中国既是治理的客体也是治理的主体。其治理主体角色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其具备承担何种角色的能力,政治制度空间限定了角色发挥的边界,政治文化则塑造其偏好。我国的利益集团应定位于权力的监督者、决策的参与者、改革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7.
《探索》2016,(3)
随着国家治理和公共财政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参与式预算实践的价值和成效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是,依然存在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实践模式不到位、运作程序不规范、参与角色认知不准确、公民权利保障不充分等严峻问题。所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公共财政建设的大视角下,对当前我国参与式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的剖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科学地谋划我国参与式预算实践改革的思路和方案,更应是我国国家治理和公共财政建设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8.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制度构建中将人民性优势转化为国家制度优势,坚定了制度自信;在治理实践中将人民性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提升了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进程中不断贡献中国力量,展现了对人民负责、对世界尽责的大国形象和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的一切物化设置和社会治理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包含着对人的身份的默认。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一切行动,都是与角色联系在一起的,是角色扮演的活动。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等级身份制瓦解了,而身份并没有消失,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都获得了公民身份,除此之外,部分国民还会获得一些具体的身份。在工业社会,人们除了拥有居民、公民等抽象的身份之外,还会在自己的人生努力中去获得一些具体的身份;身份是角色扮演的前提条件,但身份更多的时候只具有标识的意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是角色扮演,特别是在组织之中,人们总是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身份正在受到冲击,而角色的功能则不断增强,我们正处在一个身份走向消失的历史进程中。因而,社会治理也将从对身份的维护转向对角色的规范上来。  相似文献   

10.
反腐败工作是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性、制约性因素。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以"零容忍"的态度治理腐败,对高校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高校运行机制,完善高校权力运行机制,强化依法依规治校,改革高校纪检监察机制,建立激励惩处机制,创新廉政文化教育机制是构建高校反腐败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谭兴中 《探索》2005,(6):101-103
重庆市开县麻柳乡政府执政为民,构建和谐乡村,探索和推行“八步工作法”,开创了扩大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模式。受“麻柳经验”的启迪,扩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途径是:夯实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完善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创新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郭镇方 《理论学刊》2007,1(5):35-39
领导越轨,学界有不同解读,本文仅就领导越轨行为的类型及其成因做一探讨。领导越轨的类型主要有角色缺位型、人情难却型、利益交换型、权威垄断型、本位特殊型、分权弄权型、虚假民主型、权力错位型、特殊利益导向型等。领导越轨行为的产生原因,一是对自身所担任的领导职位缺乏足够的角色认同;二是领导者理想信念淡薄,对个人利益考虑过多;三是领导者忽略做事与做人的区别,放松了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主体,同时,社会治理创新对地方政府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地方政府要由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构建治理型政府,由政府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构建服务型政府,由一元主体转向多元主体构建合作型政府,由权力导向转向责任导向构建责任型政府。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并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反腐败工作是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性、制约性因素。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以"零容忍"的态度治理腐败,对高校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高校运行机制,完善高校权力运行机制,强化依法依规治校,改革高校纪检监察机制,建立激励惩处机制,创新廉政文化教育机制是构建高校反腐败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性角色的发展是青年期特别重要的一大发展课题,课题的中心正是性角色的同一性。众所周知,女大学生是青年、知识分子和女性三者的统一,女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就包括她们对上述诸种角色的认知、认同和确立。一般说来,她们对于自身青年角色、知识分子角色的认知、认同水平明显高于她们对自身女性角色的认知、认同水平。然而性角色的同一性是构成她们自我同一性的要素。所谓性角色的同一性对女大学生而言,是指  相似文献   

16.
高校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他们不仅仅是学术研究者和知识传播者,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和公共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在"谁都可以发表意见""谁发表的都仅仅是意见"的新媒体时代,高校知识分子的权威地位被解构、人格魅力受到质疑。然而,面对新媒体上一些人的偏激喧嚣和绝大多数人的静默旁观,高校知识分子不能无动于衷,放任错误思潮对社会大众的误导。高校知识分子有能力,也有义务和责任在新媒体时代自觉担负起培育理性认知、维护伦理底线和搭建社会共识桥梁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兴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型社会组织具备中小型和草根社会组织不同的功能与优势,理应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并在社会治理创新中起到重要作用。准确定位支持型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是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在社会治理中,支持型社会组织应当充当支持平台、部门桥梁及行业引领三种角色,从而服务于中小型和草根社会组织发展,促进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及自身之间合作,引领和规范社会组织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广泛的认知与推广。社会治理并不意味着政府治理的全然退出,有效的社会治理是基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角色正确定位和能力建设。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一字之差,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治国方式的重要转变。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运行向度以及治理手段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变化,由过去的单一性转变成现在的多元性,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格局,并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从而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仇叶 《求实》2023,(2):40-54+110
公共行政理论需要服务于中国的行政化改革实践。当前,村级治理的行政化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兴起,这一改革以完善基层治理体制、塑造村级组织服务者角色为目标,并伴随大量公共资源的输入,具有在基层建构公共行政的基本性质。“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基本特征,目标、权力、组织则构成了公共行政体系运行的基本要素。公共行政以公共利益的提升为根本目标,在基层则表现为满足农民的治理服务需求,并通过行政权力与基层组织的常规运转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推进国家权力公共性与治理能力的提升。维持目标系统与权力系统的权责均衡、与组织系统的机制匹配,是保证行政公共性与有效性的基本前提。这既要求国家具有服务乡村的政治理念,又依赖特定的社会基础条件,为公共行政体系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与社会结构支持。乡村社会具有区域差异的典型特征,这就决定了不能盲目进行全国性的基层公共行政体系建设,而是需要审慎考虑特定乡村的社会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20.
论"政府回应"的内涵和主导模式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巍 《探索》2005,(1):56-60
在民主行政的发展大潮中,“政府回应”已经成为当前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文章从公共行政发展视野中公民主导角色的变换和公共利益实现预设的变迁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的把握出发,抽象出行政管制型、市场服务型、民主治理型这三种处于渐进更替发展过程中实现“政府回应”意义的“理想模型”。在归纳各模式独有的内涵要件的基础上,探讨了政府回应内涵的宏观变迁趋势,并尝试地指出了我国政府回应体制建设应然的实践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