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日前,回乡下老家,遇见这样一件新鲜事,村里的群众管熟悉的乡村干部都亲热地称他们为“某某老师”、“某某师傅”,这些干部也习惯群众这样的称呼。而在这以前群众见到乡村干部都称呼他们为“桌某书记”、“某某长”之类的领导职务。  相似文献   

2.
“背篼干部”。长顺县敦操乡群众对乡村干部的称呼,自然而亲切。全乡34名乡村干部34个服务点,34个为人民服务的背篼。是密切干群关系的特殊载体,是服务群众的零距离方式。  相似文献   

3.
"背篼干部",长顺县敦操乡群众对乡村干部的称呼,自然而亲切。全乡34名乡村干部34个服务点,34个为人民服务的背篼,是密切干群关系的特殊载体,是服务群众的零距离方式。背篼里,背的是食盐、酱油、面条,是种子、化肥、树苗,随着背篼进入麻山深处的,是民生和发展,是鱼水情深。背篼干部身上,展现了基层党员干部真心实意服务群众的高尚品质、具体实在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围绕发展服务群众的发展意识、坚持不懈  相似文献   

4.
倪洋军 《党课》2013,(23):104-105
作为组织部门的干部,向来被外界干部、群众“高看一眼”,总被认为是什么都知道的,特别是在干部问题上。所到之处.组工干部也常常会被一些“好事”“好奇”之人拉住问上几句:“听说又动干部了,某某和某某又到什么单位了?”而当组工干部“客气”地说“不知道”时,  相似文献   

5.
淇县创新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方式,在全县各乡镇推行了以“工作建制下设、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力量下沉,乡镇主要领导进区接访、乡镇干部进村办公、村组干部进户恳谈”为主要内容的“三下三进”工作法,建立了乡村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转变了乡村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毕节地区大方县八堡乡自2007年初推出"乡村干部服务群众记事本"制度以来,有效地促进了干部工作作风的改进,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工作队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乡村干部和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乡村干部和群众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些地方的领导在为乡村干部“撑瞪壮胆”时,对群众动辄训斥、辱骂,直至采取强制措施和非法手段,严重地损害7党群、于群关系。必须看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部分农民由于自身利益受到冲撞,产生过激言行,是难以避免的。这类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以解决。还必须看到,解决农村干群关系的矛眉,首先要从乡村干部自身找原因。在农村,绝大多数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7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但也有少数干部由于自身思想、作风问题而导致农民过激言行。如果处理这类问题,把责任完全推给群众,甚至对群众采…  相似文献   

9.
在谈论干部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不合群。据此,人们很容易给这样的干部下一个“群众关系不好”或者“协调能力不强”的结论,这种推断有时会自然不自然地影响到对该同志的培养和使用。事实上,干部“不合群”有着很复杂的原因。一种情况是思想意识问题。这类干部往往自命清高,恃才傲物,看不起单位的领导和周围的群众,缺乏集体意识和群众观念。这类干部的不合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合群。这样的干部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脱胎换骨,则基本属于不可用或不可大用之才。因为一个唯我独尊、蔑视群众的干部是不可能甘当人民公仆、努力为群众服…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一位机关朋友在谈起“下基层、访群众”活动的感受时,很自豪地说:“现在我们下基层的时间多了,和每家每户越来越熟悉,群众都叫我们‘狗不咬干部’”。这个称呼着实让笔者感慨万分。  相似文献   

11.
从1983年开始,辽宁省铁岭县就在农村开展了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但那时,乡村干部起支持和帮助作用的多,直接参与的少。为解决这个问题,从2003年开始,铁岭全县实施了“领航”工程,让乡村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思想上“领航”。乡村干部帮助群众树立勇闯市场、依靠科技致富的思想。同时,还采取带领群众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请农业技术专家讲课、致富大户现身说法等措施,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调动他们学习运用农业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的积极性,切实做到思想上“领航”。  相似文献   

12.
刘建明 《奋斗》2011,(8):56-56
时下,在干部考察工作中,不难看到这样的考察意见,比如:某某原则性太强.缺乏灵活性:某某工作太勤奋.不爱护自己.不注意身体健康;某某办事太认真。连群众柴米油盐的小事都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考察意见看似指出了被考察干部的缺点和不足,实则是轻描淡写,无关痛痒.纯属是“把缺点写完美”。  相似文献   

13.
群言堂     
群言堂“五大班子”领导何必“逢场必到”●张跃实近年来,在一些新闻单位的报道中,经常能够见到“某委、某人大、某政府、某政协、某纪委”这“五大班子”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某某会议、某某庆典和某某迎来送往活动之类的消息。在一些地方,这些“头面人物”成了频繁亮相...  相似文献   

14.
“四子干部”要不得段琪斌见到矛盾装“瞎子”,听到问题装“聋子”,遇到麻烦绕“圈子”,目的在于保“位子”,群众把这类干部形象地称为“四子”干部。这类干部对同事“谦虚、恭让”,凡事不作主,不表决,人云亦云,好办的事、领人情的事抢着干,难办的事、得罪人的事...  相似文献   

15.
“他们有关系”“私底下操作”“里面有猫腻”……媒体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部分农村群众在谈及乡村公共事务时,经常对乡村干部抱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明明一些村干部完全有能力解决好的事情,群众不找村干部,而是去找乡镇主要领导,甚至是县领导。类似现象在基层并不鲜见,说明当前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存在信任危机,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弱化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导致干部威信下降。长此以往,既影响农村发展稳定,也影响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们永吉县委在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突出以探索和完善乡村干部的有效监督机制为突破口,精心没计开展了以乡村干部为评议对象的“评‘乡官’、议‘村官”’活动,通过乡村干部自我评议、班子成员相互评议和群众帮助评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无意中身边已经形成了许多“包围圈”。这些“包围圈”左右着领导的行动,影响着领导的思维,最终影响调研的结果。一是层层干部形成的“陪同包围圈”。领导到基层,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大大小小的官员把其围在当中, 与群众形成了一道隔离墙。要么根本见不着群众,要么见到的是“群众演员”, 要么是群众还没有说话干部就把话接了过去。想与群众面对面,根本不可能。  相似文献   

18.
“以恶治顽”不可取张少华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少数乡村干部在向群众收取各种款项(包括不合理摊派)时,对一些思想顽固,行动迟缓,不按时缴纳的群众采取收拢一些农村社会“恶人”,强行入户,硬性收取的办法,此之谓“以恶治顽”。这帮恶人是被一些乡村干部高薪请来“协...  相似文献   

19.
沁水纪 《先锋队》2014,(6):44-44
闻喜县纪委以案为鉴,扎实开展乡村干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对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乡镇,采取县纪委干部走出去的方式。开展“上门教育”;对附近乡镇、村党员干部,采用“请回来”的方式,在县警示教育基地开展培训。同时,选择近年来查处的乡镇干部违反《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的典型案例和农村两委干部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进行廉政讲课,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目前,该县已对6个乡镇的720余名乡村干部进行了警示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20.
谁是父母     
田丹 《党建》2002,(11)
近一些年来,媒体上多次出现“父母官”的提法,称某某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为“父母官”;有的干部也自称是“父母官”。究竟谁是父母?党和政府的干部是人民群众的父母,还是人民群众是党和政府干部的父母?这是涉及政治原则的问题,必须在思想上明确。“父母官”是封建社会对官吏的称谓。封建社会官与民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当时,“父母官”在社会上是一种褒称。清官廉吏以“父母官”自勉,要求自己爱民惠民。贪官污吏以“父母官”自诩,借以掩盖自己的恶行。但是,把“父母官”的称谓移用到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