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明型国家”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规定性”条件,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应延续“以文化代宗教”的中华文明秩序机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在于中华文明的复兴,而中华文明的复兴关键则在于其文明精髓的复兴;考虑到“以文化代宗教”是中华文明秩序的精核所在,中国的文明精髓只能在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寻找.作为“全涉型”社会组织,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跨阶层、跨地区、跨行业的国家组织体系,实现了“后帝制—后儒家”时代的行政整合;但能否有效实现文化整合,关键在于能否在新时期形成国民认同、社会认许和国际认可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推进“文化执政”,执政党才能有效地进行文化整合,进而在现代国家建设中促进中华文明的复兴.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重视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命题。实现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既要避免近代以前中华民族文化自大的心态,又要警惕近代以来的文化自虐心理。放眼全球,在民族复兴与文化博弈中,作为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文明型国家,中国应当并且能够为世界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用丰富的中国智慧与坚定的文化自信,助力世界发展,助益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助推民族复兴的重要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理上具有相通性,在推动民族复兴作用的发挥上具有互补性,两者都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而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邓研华 《唯实》2011,(7):25-29
中国崛起的历史文明基础在于其作为文明国家的经历。中国崛起的形式是一个实现了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然而,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虽然实现了文化的醒悟和经济的崛起,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用传统文化来重建我们价值观的根基。传统文化是伟大的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了中国社会由内而外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即当代"中华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包含内在的文化精神和外在的文化形态,它是由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决定的。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近现代西方文化、中国革命建设中的优良传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的文化基因。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需要不断激活有利于实现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抑制不利于实现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把当代"中华文化"模式熔铸为世界上的一种新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化变迁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条件。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变迁要求形成一整套现代政治文化体系 ,对政治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 ,形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 ,即主流政治文化与非主流政治文化并存。与推进渐进变革方式相适应 ,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变迁速度受现行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文化现象。宗教既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增进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方面具有双重的功能。在新时代的中国,只有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采取正确的宗教方针政策与科学合理的路径方法,并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指导与引领作用,才能使宗教在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奋斗之中谱写出绚丽多姿的璀璨华章。  相似文献   

8.
庄严 《求是》2015,(2):47-4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文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价值引领作用,用文化的力量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黄航 《求实》2012,(4):27-30
文化的哲学意涵在于它与人不可分割。人的文化的生活呈现出无比丰富的形态,这些生活形态可划分为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社会交往与政治道德的、思想意识与精神情感的这样三种并存于人类生存进程之中,并且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样态。文化的时代意蕴在于只有新的文化生活形态的创造或引入,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它使我们从惯常的视角、生活和思维上移开,看到新的方式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延安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公认的政治文化符号。党内政治文化"延安形态"的形成离不开建党时期最初形态奠定的宝贵基础,离不开思想建党原则提供的基本路径,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更离不开延安整风运动的直接塑造。"延安形态"的稳定性、特殊性,在于它独特的内容、风格、气派,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方向,以高度纪律自觉为内核,以"三大作风"为精髓,以巩固领导核心为标志。"延安形态"并非完美无缺,但仍是加强新形势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宝贵历史教材。延安时期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启示我们:要抓住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基础、抓住强化"四个意识"这个重点。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前半叶,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完成这一宏伟大业,我们不仅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而且需要建设先进文化。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是一个国家团结奋进的动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优秀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其价值和功能尤其重要。深刻挖掘红色文化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有利于我们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在中国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邓小平理论中,小康社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目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其生命力还在于它有中国的国情条件和历史文化的深厚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具有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有紧紧围绕中国梦的伟大理想,红色文化才能蓬勃发展;只有推进红色文化发展,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红色文化对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我们要继续弘扬红色文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学视角分析了宗教影响强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消解"作用,提出了在推进宗教"现代化"进程中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价值精神相适应的三个维度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引导宗教文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民族复兴内涵丰富,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基础上实现的。政治文明建设是民族复兴的固有内涵和内在要求,为民族复兴奠定政治基础。政治文明建设和民族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统一战线这一法宝。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政治文明建设和民族复兴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指思想政治教育以自身属性满足个体需要的效益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个体作为“现实的人”,不仅是生物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其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化生活而融入文化共同体并向具有文化自觉的独立个体迈进: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一定阶级和社会的政治观念、伦理道德规范的“有意识的文化活动”,必然具有一定文化本性。因此,从文化视野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理论认识。更加充分地把握思想政治个体价值的本质及其实现规律,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个体文化生活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治文化是一种“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即政治文化本身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和伦理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文化弥散在更宏大的社会文化之中。社会通过一定的文化机制和一定的文化形态下形成的主体文化沉淀作用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的展开便是政治生活的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变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有其必然性,也与中国近年来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有密切关系。当代保守主义者虽都强调复兴传统,但其具体观点并不一致。我们对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各种不同思想应该进行具体分析和具体对待,正确引导这种社会思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徐宗华 《学习论坛》2005,21(11):52-55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到新中国成立的漫长历史时期内,在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中国近代力图使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经历了“三代别、六阶段”,经历许多艰难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走上了一条探索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