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宣杰  何等浩 《世纪桥》2009,(24):142-144
信息时代是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兴盛的时代,但是信息时代的文化污染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由于文化垃圾对网络传播技术进行了异常控制,网络生态危机业已形成,而且,这一危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正日益显露。  相似文献   

2.
融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中,高校宣传部门需要创新网络文化育人方法,围绕融媒体特性,从转变思想观念、优化现有管理模式、建设网络文化育人平台实体、提升人才队伍的互联网传播能力等方面,利用青年学生的普遍认知方式探讨经验认识,达到和而不同,形成视域融合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3.
当前全球范围内网络文化的强势崛起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与发展特点带来不同于前网络时代的变化,“网络文化软实力”建设成为驱动网络信息时代城市文化提升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诉求和支撑.本研究从目标层、模块层、要素层的整体架构,从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与支撑、成果与表现、影响与功效三大方面,从网络文化基础力、提供力、表现力、传播力、效果力、扩展力六大结构模块,对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构成模型及其要素进行分析.以期对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竞争力构建提供有益指引.  相似文献   

4.
一、开展网络教学是党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信息时代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时效性强等特点,来党校学习的学员又与一般学校的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党校开展网络教学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空间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宣传的"主阵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加强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加强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有利于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然而,囿于革命文化和文化网络传播的特质,革命文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面临着革命文化网络传播主体权威被削弱、革命文化网络传播范式受挑战、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受众个性化凸显和革命文化网络传播遭遇商业化侵蚀四个方面的困境。通过进一步加强革命文化网络传播队伍建设、创新革命文化网络传播范式、推动革命文化网络"分众化"传播、完善革命文化网络传播制度,能不断提升革命文化网络传播效果,彰显革命文化网络传播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徐芳  杨扬 《党史文苑》2009,(5):66-67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是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由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具有传播信息展示多样性、红色网络信息多样化、信息传播快捷及时性等特点所决定的.当前,各种制约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因素还大量存在,应依靠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红色网络吸引力等途径来推广和完善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是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由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具有传播信息展示多样性、红色网络信息多样化、信息传播快捷及时性等特点所决定的。当前,各种制约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因素还大量存在,应依靠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红色网络吸引力等途径来推广和完善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新兴文化之一,它的多样性、共享性和创新性特点,已经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显。网络文化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它不仅是文化领域的问题,更关乎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9.
刘志刚  常璐 《唯实》2012,(5):56-60
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依托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传播环境,网络文化体现出娱乐消遣性文化与价值解构文化的双重特性。网络传播领域的各种文化乱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种全新文化形态对网民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取向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网民的草根精神,网络恶搞体现了常常越界的现实批判精神,网络暴力源于网民和媒体失去法律与道德底线,而网络炒作则无限放大了网民的病态狂欢。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与传播媒介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末,网络传播媒介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文章以网络的特征入手,分析网络媒介给网络传播带来的优势和消极影响,提出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共融与多元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是网络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领域,当代大学生是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的群体,网络文化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开阔其眼界,活跃其思维,与此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网络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网络化对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网络的发展,将加速各种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吸收、融合,使各种文化在广泛传播中达到发展和创新。同时,网络的发展对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尤其是不良文化通过网络更易传播,对此必须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预防对策。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及特征(一)网络文化的含义。网络文化,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网络文化又称赛伯空间文化。这是1984年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在他的科幻三部曲小说里,新创的一个奇怪的用语———“赛伯空间”。赛伯空间是思维和信息…  相似文献   

13.
网络政治文化是现实政治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和发展,并反作用于现实政治生活。十八大以来网络政治文化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政治文化表现强势,推动了网络政治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网民政治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文化向理性参与型转变;网络正能量的现实凝聚力提升,促进了现实政治体系有序稳定运行。由此,推进社会公平与法治建设,筑牢网络政治文化建设根基;提升技术水平与传播艺术,发挥政府网络引导监管作用是今后网络政治文化建设应把握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个体文化认同是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整体文化认同则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在网络信息时代,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呈现出圈层化的新趋势,由此,出现了文化认同在更加多元化的同时也更加固化的双重特征。文章从青年网络圈层文化现象出发,分析当前青年文化认同的现状与矛盾,阐发其背后存在的技术、资本与人性等因素,最终结合圈层文化的缺失,尝试提出加强文化价值引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是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传播平台。网络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由此而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公众平台对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发挥了积极作用,而网络思维、网络信息、网络文化则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做好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高校应发挥好不同育人渠道的协同育人作用,清朗网络文化空间,进一步发挥校园网络亚传播圈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17.
网络失范是目前值得关注的一种网络文化现象。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多向互动、信息变异和时空消解的特点,吸引了众多草根网民的加入,也催生出种种网络失范现象。网络失范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主要表现为:主流价值观弱化、网民文化结构不均衡、网站利益导向和非理性集体无意识驱动等。要最大限度地解决网络失范问题,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管先念 《学习月刊》2011,(20):24-26
面对网络文化的发展,如何规避网络"非人化"的双刃剑作用,引导其"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如何规范网络人的行为方式,如何培养网络人符合信息时代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等,已成为网络文化规范研究的热点问题。人们为什么要服从网络文化规范?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方面。首先,网络文化规范是如何可能的?其次,假设网络文化规范已经确立,人们有什么理由认同那些规范?需要从实践元标准的视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承与发展,首先要推动中华文明在网络中的传播。按照文化的构成要素,分三个层次探析传统文化网络传承发展的内容,即民族文化遗产层面的传承与发展、汉语言文化和知识系统层面的传承与发展、民族精神和伦理价值观层面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是建,一方面是传。国家应发挥主导作用,全社会应有传承与发展意识,更要遵循传播规律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传播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价值主体角色的确立、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导向、整合、定位及评价作用。针对当前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价值实现方式多元化、价值表现矛盾化等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要表现分析,对网络文化传播背景下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