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潮》2021,(10)
正新四军扛鼎华中抗战新四军作为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主力部队之一,是开辟和建立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坚持华中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军事力量。抗日战争胜利的实践证明,新四军是华中抗战的生力军,为坚持华中进而赢得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抗战中,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积极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珲 《北京党史》2023,(4):43-48
1938年年底,刘少奇肩负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发展华中”的战略使命离开延安,深入华中敌后领导开展抗日斗争,直到1942年才离开华中回到延安。他在领导华中敌后抗战的过程中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注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内团结统一,狠抓党员的教育培训,突出党员的党性教育,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和维护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党的政治建设打开华中工作新局面。刘少奇在华中敌后对党的政治建设的一系列实践探索,为巩固扩大华中抗日根据地和发展壮大新四军、深入推动全民族抗战、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分别在华北和华中敌后作战。随着日寇扩大侵略及其打通南北战场的推进,以敌后为主要作战区域的八路军与新四军也有了实现战略连通的必要和机会。经过规划和争取,首先在苏皖地区实现了线的连通。再经过扩展,终于在抗战胜利前夕实现了八路军、新四军由线及面的连通。发展苏北和发展河南的战略举措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八路军、新四军的连通,对于中共的抗战布局和整个抗战的结果来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刘少奇以毕生的精力和杰出的才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刘少奇不仅领导开辟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而且深入华中敌后,迅速扭转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开创了华中抗日的新局面。一、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开创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从抗战开始到武汉失守,华中地区的形势对发展人民抗日力量和建立根据地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6.
李峻 《世纪风采》2024,(3):18-21
<正>陈毅是新四军的卓越组织者、领导者之一。他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路线,在敌伪顽夹击下坚持抗战,发展敌后游击战争,辗转大江南北,亲历了新四军挺进敌后英勇奋战、经受考验成长壮大的艰难岁月,有力推动了华中抗日武装和根据地的大发展。在此期间,于行军作战、紧张工作之余,陈毅心有所感、发为歌吟,通过写作诗词反映新四军艰苦卓绝的征战历程。从陈毅的抗战诗词中,可以看出新四军听党指挥、英勇顽强、艰苦奋斗、致力团结的鲜明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7.
皖南事变令周恩来痛心疾首,他在《新华日报》上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不久,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全军,继续坚持抗战。  相似文献   

8.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新四军军部重建,新四军第四师随之成立,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创建了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创建的19块根据地之一,基本地区约20多个县,面积41300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是华北和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联系的纽带,是我军发展敌后抗战,发展华中、东进苏北、向西联系中原的前进阵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9.
为消除日伪奴化教育和国民党歪曲宣传的影响、动员民众抗战、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中共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 ,在华中抗日根据地积极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对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佑强 《福建党史月刊》2008,(1):52-52,F0003
11月27日上午,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成立20周年暨第六届会员代表会议在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报告厅隆重举行。省委副书记王三运出席会议并讲话。王三运首先代表省委向与会的新四军老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他说,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力军之一,在八年抗战中,转战大江南北,纵横华中敌后,冲破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谱写了一曲曲胜利凯歌。  相似文献   

11.
为消除日伪奴化教育和国民党歪曲宣传的影响﹑动员民众抗战﹑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中共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在华中抗日根据地积极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对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与华中新四军、华南抗纵、东北抗联等一道,构成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中流砥柱。她依托陕甘宁边区这个战略总后方,纵横驰骋,鏖战在华北敌后战场,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奉命出师华北,创建抗日根据  相似文献   

13.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相继失陷,祖国半壁河山遭日军铁蹄践踏。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族抗战的神圣旗帜,与国民党摒弃前嫌再握手,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继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华北抗日战场之后,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走出深山老林,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抗日前线。江西是新四军的故乡。当年,中国共产党人在这块红土地上率先高擎起南方8省国共合作的火炬,汇聚起强大的抗日武装力量,创建了铁的新四军。此后,这支抗日劲旅驰骋大江南北,纵横华中敌后,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立下了不朽…  相似文献   

14.
坚持华北抗战斗争的号角──《新华日报》(华北版)概述罗一恒,陈清《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敌后区域创办的第一张铅印的大型日报。它以"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打倒日寇"为己任,英勇地站在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最...  相似文献   

15.
简论华侨在新四军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年抗战,新四军威震大江南北,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新四军的辉煌业绩,也包含着海外华侨的一份不朽勋劳。新四军正、副军长叶挺、项英在致海外侨团的书信中,曾明确指出:“抗战以来,我海外侨胞热心救国,早著丰誉。”其对新四军不仅“时赐物质及精神之援助”,而且“踊跃参加本军工作,前线敌后以及后方各部门,均有我侨胞之足迹”①。新四军从创建之初到抗战结束,自始至终都得到海外华侨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精神道义各方面的极大支持和援助。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了大量报刊,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也在国统区公开出版,人民新闻事业有了巨大发展。但从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直到最后破裂的整个历史时期,新闻界两种不同力量之间,始终存在着复杂的又联合又斗争的局面。两个阵营报刊上围绕着抗战还是投降、团结还是分裂、进步还是倒退的斗争,贯穿了整个抗战时期;而在抗战胜利以后,双方报刊又在战争与和平、独裁与民主这些与中国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上,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耐人寻味的奇特现象,其间几次特别尖锐、影响深远的公开论战,都发生在《新华日报》和以“超党派”相标榜的《大公报》之间。  相似文献   

17.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接见章汉夫等人时说,《新华日报》是报纸,但更是手榴弹,更是机关枪,因为它的目标也是所有武器的目标: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毛泽东还说,《新华日报》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我们党的又一支方面军。《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武汉,1947年2月28日停刊,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面向全国发行的机关报。华岗(1903-1972),浙江龙游人,1937年10月出狱后,在董必武的推荐下,参与筹办《新华日报》,出任第一任总编辑,成为“新华军”战士。  相似文献   

18.
抗战期间,新四军军长叶挺离开新四军军部,返回家乡广东,被委任为东路守备军总指挥。在中共粤东南特委的大力支持下,他在深圳组建东路守备军总指挥部,拢集和率领东江地区的抗日武装,在东江敌后英勇抗战。他领导东江敌后抗战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但对东江乃至整个广东地区的抗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何伟在安徽直接参与创建新四军淮南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为安徽和全国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抗战初期,何伟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38年10月,受长江局派遣以《新华日报》记者身份来到安徽皖西立煌县(现金寨县)。他  相似文献   

20.
一篇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时的佚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志强 《湘潮》2006,(5):52-53
1983年夏,我当时在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办公室工作,分工从事安徽抗日战争史史料征集整理编纂工作,收到曾在新四军第四支队基层连队担任过文化教员兼文书的钱良胜寄来的一包日记。我仔细研读后发现,这部日记的抗战部分对研究新四军第四支队早期军事活动轨迹、新四军基层连队军事训练、政治工作、文化工作、卫生工作、群众工作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研究核实新四军皖东敌后抗战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依据。在征得钱老同意后,我将日记中的抗战初期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内容作了整理注释,在《安徽党史资料通讯》上发表。钱老收到刊物后非常高兴,为表示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