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吴亦明 《唯实》2013,(7):63-66
社会体制改革是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改革。要实现其基本目标和任务,社区作为微观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功能。根据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是社会体制改革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4,(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是我们党又一次改造、改革和改变传统治理方式的深刻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因此,只有创新和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才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3.
勾学玲 《世纪桥》2014,(1):95-9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是我们党又一次改造、改革和改变传统治理方式的深刻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因此,只有创新和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才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4.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密切相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多元治理的结构,增强民众参与的效能感,创设协作发展的机制,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推进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秦燕 《新视野》2012,(4):77-80
我国提出社会建设这一历史性命题有着自身的基本逻辑。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成为政府推进社会建设的基本动因,政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而且还包括如何统筹社会发展不均衡这一重要问题。这就决定了政府在推进社会建设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普遍性原则及统一管理的原则。需要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保证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分配的公平公正,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生活世界被侵扰的局面。新农村社会、文化建设的方向,或在于建设村庄的生活世界。如此,有利于农村社区成员体认现代社会规范,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独立的现代公民人格。  相似文献   

7.
《党建》1994,(6)
如何理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陈家积编者按:邓小平同志说,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大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理解前两个“有利于”,本刊作过解释。...  相似文献   

8.
彭益民 《求实》2013,(2):93-96
群众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增进村民沟通,提高农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文明乡风,完善社会治理手段。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大力推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关键在于打造一支过硬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关键在于农民群众是否满意以及这种满意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发展公益志愿组织有利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治理格局,有利于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增加和谐因素,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稳定。从约束条件看,我国社会公益志愿组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数量上很不足,活动内容上形式单一;志愿者行为在理念和能力上有待扩展深化和加强专业化;有利于形成社会公益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较薄弱。在发展中要注意把握好独立自主与争取行政资源的关系、专业化建设与走向联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治理与群众路线的目标都是强调公共利益最大化。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治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严格走群众路线才能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满足群众利益才能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将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始终。社会治理是政府、民间组织和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生活幸福。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公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生活垃圾也随之而增加,而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对垃圾的处理手段的提升。但在经过十多年的试点操作后,取得的成效十分有限。现代治理实践与理论表明,在政府治理的手段上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政令式、全包全揽式地,容易造成行政"失灵"。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对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可以尝试由政府引导,建立调动社会公众的力量协同参与垃圾分类的机制,政府应该以制定相关的制度、培育社会组织、搭建社会参与平台等方面做探索,为如何走出"垃圾围城"的困境,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提供启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工作重点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加强新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有利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有利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有利于增强基层社会自治能力,对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疆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没有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话语体系转换;二是基层社会治理片面化;三是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社会治理主体缺失;四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不畅,效果不佳。要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承认社会的相对独立性,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推动形成社会治理主体平等关系;有机地把国家、社会、公民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维护新疆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与小城市社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化必须实现城市化   国际社会对于现代化的基本看法是: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不但要看其经济发展是否实现了工业化,政治生活中是否实现了民主化和法制化,精神生活是否世俗化,社会组织结构是否科层化,观念特征是否理性化,个人行为中是否具有普遍的成就意识与取向,社会分层是否实现了自由流动及是否以个人成就作为等级的划分标准,社会文明与开化方面是否实现了知识化……而且要看在社会生活形态方面是否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化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在空间上,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及城…  相似文献   

14.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对追求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对革除各种社会陋习的要求更加迫切。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要求,为培养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就要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理论倡导的社会网络、信任、规范等内容,有利于奠定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社会网络基础;推动民间组织建立社会信任;整合社会资源,规范多元主体参与,因而能够提升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水平,从而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新模式。但目前这一模式存在参与机制不足、公信力危机和制度认同障碍等诸多问题。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从促进公民参与,引导社会网络良好发展;提高民间组织活动透明度,重拾社会信任;加强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规范社会资本等三方面探索推动和完善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状态决定中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在指导思想、国情、历史使命、基本模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即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为指导思想特色、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为总依据特色、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历史使命特色、以"党政主导+社会参与"为基本模式特色。这些基本特色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阶级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品质,是中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总框架、总基调和总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中,协商民主与社会治理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在协商民主视角下分析我国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作为新型生活方式的协商民主对于社会治理的实在价值,实现社会治理的有序性、包容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18.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我国农民在当今经济社会生活中总体上属于弱势群体,要提高收入,没有社会力量的帮助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改革战略中的社会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围绕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治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需要从社会秩序、社会质量、社会流动和社会活力四个方面系统推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开放”的社会。当前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是推动以实现共同富裕和形成橄榄型格局为目标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以社会政策制度统一和事权支出责任相适应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与合作共治为基础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以实现公民自由流动与福利资格统一为根本的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一个判断、检验我们的政策和工作对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的著名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