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机构改革与编制管理的法制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能否顺利完成,决定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最终成败。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部门机构编制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依据以及刚性的财政约束,因此,应通过制定行政机关编制法,完善机构编制审批的运行程序,明确规定各类人员的数额、职位和结构比例,确立机构编制的法律责任,引进科学的编制管理方法,建立编制管理自我约束机制等,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工作的法律管理机制,巩固地方机构改革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入深化阶段,由于垄断改革、法制不健全和缺乏监督与追责,依然存在缺乏标准,审批程序和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深化改革的非法治化路径带有人治色彩、容易"人去政息"。行政审批制度深化改革法治化以依宪治国、有限政府和依法行政为理论基础,是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以及在大数据时代发展电子政务、搭建电子政务平台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来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这是推动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深入改革唯一可行的长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实践中,由于"重实体、轻程序"法律传统的影响,加之行政程序法制缺位等原因,导致地方政府行政审批程序依然存在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缺乏程序约束、行政审批前置条件设置随意、行政审批流程不够规范、行政审批监督缺乏成效等问题,难以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举措起到规范和保障的作用。因此,应制定专门的行政审批程序地方立法,规范和优化具体的行政审批程序,构建完善的行政审批监督程序,督促行政审批部门公正、合法、高效地完成审批工作,不断推进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户籍制度顺应时代变化发生了一些变迁,各级地方政府是其主推动力量。自利性是地方政府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主动力,自主性是地方政府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但是地方政府本身的角色冲突也对户籍制度改革产生了约束。从长远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还需顶层设计的指导,需同时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需各政府管理部门协作互动,需渐进手段与激进方法的配合以及对国外相关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肖本明 《唯实》2006,(2):25-27
德国是世界上第三经济强国,其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其卓有成效的行政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另外,其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自治、效率、人本、透明的特点,对我国地方行政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政治改革、行政改革与公共服务创新。从大量的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实际情况来看,政治改革创新皆限于宪法所确立的基本政治框架,行政改革仍然是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重点,公共服务创新涉及范围较广,尚有极大的创新空间,也将是未来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趋向。地方政府创新的三种类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体体现为:行政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公共服务创新对行政改革和政治改革也存在诉求;政治改革对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创新同样存在需求。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政治改革、行政改革与公共服务创新。从大量的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实际情况来看,政治改革创新皆限于宪法所确立的基本政治框架,行政改革仍然是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重点,公共服务创新涉及范围较广,尚有极大的创新空间,也将是未来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趋向。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三种类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体体现为:行政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公共服务创新对行政改革和政治改革也存在诉求;政治改革对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备创新同样存在需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在透明度方面是有所欠缺的,主要表现为数量可观的地方政府收入未进入任何预算内外管理而成为了地方政府手中的非正式财源。由于我国财政预算约束软化及预算执行弹性化问题的存在,使得数量庞大的非正式财源为地方政府的行政成本增长提供了条件与便利,进而导致了行政成本的盲目攀升,因此提高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以控制行政成本的盲目增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廉政瞭望》2004,(12):9-9
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划分不清,地方政府收入减少、任务加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机构繁杂、人浮于事。地方政府行政层级过多。地改市后财源匿乏。财政金融机制不健全。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融资渠道。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缺乏地方政府的信用评估。行政管理体制缺乏约束机制,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行为短期化。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历经多次变革,由于对行政体制缺乏科学的认识,行政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仍缺乏科学性,变革过程纷繁复杂。其基本的演变趋势是个体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力呈边际递减,地方行政体制变革逐渐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转变;分权化改革日益成为变革的发展趋势。改革的关键应以科学配置政府职能为核心,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以削减纵向层级为抓手,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以行政审批改革为契机,推进地方行政体制的分权化改革;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推进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创新。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地方政府财政在透明度方面是有所欠缺的,主要表现为数量可观的地方政府收入未进入任何预算内外管理,成为了地方政府手中的非正式财源。加之我国的预算约束软化现象及预算执行弹性化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数量庞大的非正式财源便为地方政府的行政成本增长提供了现实条件与便利,导致了行政成本的盲目攀升。因此,提高地方政府财政的透明度以控制行政成本的盲目增长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二战以来,德国的地方政府改革主要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战后重建期,地方政府改革既传承了德国的行政传统,又植入了占领国的政治痕迹;在福利国家建设期,地方政府改革主要以提升政府行为的理性化与加强公民参与为主题;在经济危机期,地方政府改革虽然延续了前一阶段的改革议题,但是进度相当缓慢;在两德整合期,地方政府进行了"新掌舵模式"改革和直接民主化改革;到了上世纪末,电子政务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改革的主议题。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是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推行,围绕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理性认识了我国近年来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政策建议。一、对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理性认识改革放开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纵观改革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改革与发展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组织与各级政府行政组织镶嵌式结构形态与功能分工;以条条控制为主,以块块协调为辅的网络状行政管理体制;各级政府权能的简单划一;越级行政授权与控制的机制;党管干部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党政不分、条块不协调、地方政府治理失去特色、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非现代性、越级行政授权与控制机制中的职能冲突与效能下降、公务员队伍中的"官本位"意识和"寻租"现象。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路与方法在于:党政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机构改革、政府管理方式方法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探索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实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5.
探究地方政府行政公共关系对策,旨在破解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创新课题,探究地方政府公共事务管理的特有规律,为各级地方政府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实现路径。行政公共关系理念与实施战略化,在民主政治建设视角下建构与实施,与地方政府管理改革同构,职能化与实务化,高科技化等是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张治栋  韩康 《学习论坛》2006,22(10):31-33
地方分割因国家及其所处阶段而不同,我国地方分割进入转型期后才为人关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地方分割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为地方分割提供了动力,政府功能定位不合理为地方分割提供了能力,不适当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经营观为地方分割提供了激励。治理地方分割,必须深化财税投资体制改革,消除地方分割动力;改变政府市场主体地位,弱化地方分割能力;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政绩观和正确事业观,打破地方分割的激励。地方分割既非自然垄断,也非市场垄断,本质上是依靠政府力量建立的行政垄断。  相似文献   

17.
《前线》1999,(12)
全球化时代各国政府行政改革张定淮曹晓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1转变观念界定关系─—关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齐明山)《新视野》(孰1999.1行政改革理论和实践的特点与误区(郭宝平)《中国行政管理》1999.1试论行政体制的结构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齐明山)《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2关于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陈文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1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塑造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政府新形象(邓道坤)《中国行政管理》1999.3中日行政体制改革比较(张晓玉)《…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世界各国兴起了行政改革的浪潮。究其动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府失效为行政改革提供了内在动力;二是公民社会的日益强大为行政改革提供了外在动力和基础;三是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行政改革提供了助推力;四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行政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创新在中国过去的10几年成为一种风尚。基于五届(2000-2010)"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的类型和分布等特性的分析,文章发现不同区域或层级的地方政府进行的创新活动呈现了数量和类型上的差异:东部地区创新占大部分;地级政府主要进行行政改革,政治改革主要集中在县级。为什么创新活动呈现了如此的差异?研究认为,在干部晋升机制下,地方官员有动力进行地方政府创新,并且地方官员选择政府创新的类型受所在地方政府层级的影响。此外,将地方政府创新做了类型区分后,创新差异得到较好解释,在众多的经济因素中识别出第三产业比值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地方政府行政观念的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机构改革的顺利推进,除了坚定地推进制度变革和创新外,尤其要注重行政观念的革新,培养支撑行政政策的文化和心理土壤。行政观念革新是地方行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进行地方行政改革的客观要求。文章提出了若干现代公共行政的新观念,并具体指出实现行政观念革新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