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1年底陈云开始酝酿"粮食统购"问题,中国共产党决心实施粮食的统购统销。1952年,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等因素的限制,江津县政府未能在粮仓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在打击私商、清理财经干部与调整财经机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初步控制了粮食的加工与销售市场。这些未完成与已完成的准备工作,一起构成统购统销的准备过程,并逐步引导中国农业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步入计划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实行粮棉油统购统销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53年起,我国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这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以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称为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1985年改行粮棉合同定购制度为止,这个实行时间长达32年之久的粮棉油统购统销制度,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国伊始,粮荒逼人,形势严重新中国诞生伊始,粮食产需矛盾、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建国初期的几次剧烈物价波动都与粮食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进入1953年,即开始大规模有计划经济建设的第一年,粮食的收购和供应立即出现紧张局势…  相似文献   

3.
陈云亲自领导建立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工作队伍和工作制度;陈云领导中央财经委员会在建国初期成功地完成了平抑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支援抗美援朝、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等工作;陈云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央财经委员会在建国初期成功地完成指导全国财经工作的任务,是因为陈云具有领导财经工作的丰富经验,注重运用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重视提高财经干部的素质,强调财经各部门之间在工作上的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4.
《湘潮》2016,(4)
正粮油统购统销,是新中国粮食工作乃至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陈云在1953年及其以后的岁月里,花了很大的精力领导了这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工作。提出粮油选购统销政策1953年6月14日-8月13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会上,有的与会者建议,粮食由中央统筹统  相似文献   

5.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不少问题。党中央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使问题得以解决。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为我们今天高层决策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是我国执行了长达三、四十年的一项基本国策.1953年国家在农村全面贯彻实施粮食“统购统销”.但执行之初出现过不少矛盾和问题,造成了农村关系紧张的局面.为了改进和完善统购统销,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55年在粮食统购统销中实行“定产、定购、定销”措施,从而使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能得以长期坚持贯彻执行.粮食“...  相似文献   

7.
万飞 《广东党史》2016,(6):33-37
1952—1954年,陈云作为中财委主任在推进中南区"一五"计划的过程中与主管中南区财经工作的李先念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首先,二人共同推进了武汉钢铁公司的决策与选址工作,为日后武汉钢铁公司成为我国第二大钢铁工业基地奠定了基础。其次,在中南区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中二人密切合作,为粮食统购统销的科学决策、部署与顺利落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徐腊梅 《党史文苑》2010,(7):9-10,13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不少问题。党中央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使问题得以解决。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为我们今天高层决策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是我国执行了长达三、四十年的一项基本国策。1953年国家在农村全面贯彻实施粮食"统购统销"。但执行之初出现过不少矛盾和问题,造成了农村关系紧张的局面。为了改进和完善统购统销,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55年在粮食统购统销中实行"定产、定购、定销"措施,从而使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能得以长期坚持贯彻执行。粮食"三定"工作对于长期保证我国粮食的基本需要,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解体过程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施行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后面临困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统购统销制度进行了改革。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该项改革从最初的政策调整逐步走向制度终结。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对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公民权利改善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53年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正确决策的范例。在决策参与者方面,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既包括党中央和政务院的合理分工,也包括中央和地方的互动;在决策形势方面,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决策过程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对粮食紧张状况提前做出了预判,对八种备选方案进行了取舍,还对所选方案可能出现的弊端进行了认真思考;在决策影响方面,统购统销政策在实施初期对工业化的推动,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促进,对物价的稳定,以及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与年轻的共 和国一道,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经过了统购统销、合同定购、“四分开一完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全过程。因此,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既是对传统模式的革命,又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对于我们深化改革,无疑是有现实启迪意义的。 统购统销: 计划经济的产物  新中国建立后,在财经战线相继进行了“三大战役”。其中,第二大战役就是 1953年开始的对粮食为主的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这一“战役”勾勒了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基…  相似文献   

13.
一、建立粮食保护价制度的意义粮食保护价制度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农业政策和粮食政策,从粮食收购政策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影响程度上讲,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1953年~1984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时的统购政策和1985年以来实行的粮食流通双轨制中的合同定购政策。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粮食流通双轨制政策则是建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从而进一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产物,所以双轨制是一项过渡性政策。  相似文献   

14.
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直到1985年改行粮棉合同定购制度以及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粮票,废止粮食计划供应,才最终结束。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涉及城乡每一个人的生活,问题复杂,难度极大,弄不好就会出乱子,但我们党处理得比较稳妥。认真探讨这一政策的决策与出台,总结其成功的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极度匮乏,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居民物资的供需尤其是粮、棉、油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以缓解供需矛盾。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扩大到棉花、纱布、食油。  相似文献   

16.
统购统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保障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以1953-1955年这一特定时段的上海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贯彻统购统销政策过程中呈现出的特殊性作出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统购统销——建国初期统制经济思想的体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3年,中央制定了具有统制经济思想的统购统销政策。它的制定是为了解决粮食供求紧张的问题,掌握粮食,控制农业生产和经营,而不仅是为工业发展积累超额资金。后经毛泽东的理论提升,统购统销政策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分支,并演变成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初中央领导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决定,自当年起,粮食收购政策由过去的指令性统购,改为合同定购。这是建国以来农村经济政策中的一项重大改革。那么,应当怎么看待实行了31年之久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呢?本文试图作一点肤浅的分析。一、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是当时形势的需要陈云同志说过,10亿人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无粮则乱,不能小看。粮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统购统销体制于1953年推向全国后,在实际运作中逐渐呈现出一种泛政治化的特征。地方在推行统购统销过程中,基本上采取的是政治化操作。本文将在简单呈现统购统销体制总体特征的基础上,以安徽省为中心,研究统购统销体制在地方实践层面运行的情况。文章主要论述统购统销体制在地方的实践,以及在这种实践过程中所突显的政治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消费经济思想带有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时代烙印与国情特点;有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一系列思想内容;体现其消费思想的消费政策有供给制、消费品统购统销、配给制、福利保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