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金萍 《前线》2022,(3):25-28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形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基本重合。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有助于增强国内民众对党的政治认同,为中国发展构建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和提升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要解决“传什么”“谁来传”“传播效果好不好”的问题,争取国际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准确认知和认同,中国外宣媒体努力实现传播思维转型、传播内容转向、“自我—他者”关系转换,致力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和国际话语权日益重要的今天.构建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对每个国家来说都非常重要。印度近年来加大公共外交的力度,不断完善公共外交体系,通过各种形式向国际社会营销自我.力图塑造一个合作的、友好的、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3.
个体作为独立为其生活负责、自主把握人生命运的个人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于个人存在方式的规定。个体认同是个人对这一身份、规定性的确认。个体的主体本质和社会性质决定了个体社会信任对于个体认同的重要意义。现代性塑造了个体社会信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货币、法律、社会角色、专家系统成为个体的置信对象,从而使个体认同在国家认同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和层面上展开。这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构建包括促进个体认同价值取向的现代社会信任体系,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个体认同的实现。为此,需要社会和个体双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司法公开是现代法治社会保证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也是致力国家法治形象塑造的主要渠道。国家法治形象塑造为司法公开提供了动力机制,同时司法公开也为国家法治形象塑造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此,结合司法公开与国家法治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着重从法律制度健全、司法公开的规范引导等方面,探究国家法治形象塑造中的司法公开规范化,以促进我国法治良好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当下中国的民粹主义思潮呈现出政治民粹主义、民族民粹主义和文化民粹主义等表现形式,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发挥、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法律权威和司法公正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等方面具有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为有效应对民粹主义思潮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消极影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在包容中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完善民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和优化网络治理。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形象形塑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是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而影响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国家自身因素、国际交往因素、传媒因素等。目前,中国在国家形象形塑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迫切需要通过对外传播,准确、客观、真实地塑造中国立体、全面、可信、可敬、有感召力和亲和力的国家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7.
潘岚 《红岩春秋》2010,(4):35-39
小说《红岩》出版后,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人们争相诵读。而小说塑造的"疯老头"华子良的形象,无疑是极富传奇色彩、为读者所津津乐道的人物之一。华子良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自然源于作者的呕心沥血,更来自生活原型—韩子栋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8.
王生才 《唯实》2007,(3):78-81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国家利益。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决定了一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国家形象的塑造反过来影响国家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决定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大国形象不是自然生成,而是被塑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对国家形象的认识不断深化,世界各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也越为重视.中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和世情将国家形象定位为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其塑造途径包括国内、周边区域和全球三个层面.即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打好国内基础;以“和谐亚洲”理念为指导,营造周边环境;以“和谐世界”理念为指导,形成与整个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0.
"私访"我们在西安街头──全省推广西安市塑造行业形象经验现场会侧记金秋,一个喜获丰收的季节。全省推广西安市塑造行业形象经验现场会在古城西安止园饭店隆重召开。塑造行业形象好戏连台的西安市交警、工商、市容、旅游四个系统的丰硕成果令200名与会代表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1.
如何构建和塑造21世纪的团场形象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本文试从团场形象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对团场形象的塑造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团场形象的基本内涵 团场形象是团场在社会和职工中所处的地位和享有的声誉,是团场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是团场精神面貌和品格特征的体现,也是团场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服务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社会公众中建立起来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因此,塑造良好的团场形象,提高团场在社会中的美誉度,更好地造福于职工群众是优秀的团场文化  相似文献   

12.
美国通过推进公共外交,促进国家形象构建,其做法和努力对中国树立负责任受尊重的大国形象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中国从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是:强大的国家实力是国家形象的基石;国家形象工程是赢得人心的战争,绝不是单方面的海外政治宣传;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要充分利用高科技资源,特别是互联网建构现代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3.
由于国际格局的调整、国际社会对中国态度的变化、中国自身的崛起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国人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认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准确把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涵、关系及其统一路径,就日益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课题,这迫切需要学术界立足中国国情,开展深入研究。在二者多种统一路径选择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路径在于构建国族认同。  相似文献   

14.
略论领导干部形象的塑造梁勤"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九五"计划和跨世纪宏伟目标,必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领导干部.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一因此,探讨研究怎样塑造领导干部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自我刻意塑造毛...  相似文献   

15.
从女性形象的角度审视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可以发现,大众传媒一方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妇女形象,另一方面又有对现实女性形象的加工、处理,并且引导、改变着人们对女性角色的认同倾向.作为拟态环境的大众传媒在塑造女性形象上应该有一种对现实环境负责任的考量.但是,事实是:各种形态的大众传媒在塑造女性形象上逐渐形成了某些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又影响了人们对女性形象的认知和判断.这种影响正面负面兼具.超级女声现象的出现打破了固有的刻板模式,对大众传媒女性形象塑造具有颠覆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家形象塑造工作在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家形象塑造工作需要不断研究和发展,而新中国成立前后,新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工作因当时国内国际复杂形势,面临着各种挑战,对于当今国家形象塑造工作有特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民族多样、文化多元及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等原因,致使国家认同正面临着民族认同走强、政治认同(道路、制度)趋弱及文化认同多元分裂等挑战.为探讨应对之策,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解决诸多认同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基于国家要素说与层次理论的双重视角,将诸多认同整合于国家认同的范畴之内,进而着眼于当前我国国家认同的现实,分析挑战,探讨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由于国际格局的调整、国际社会对中国态度的变化、中国自身的崛起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国人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认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准确把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涵、关系及其统一路径,就日益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课题,这迫切需要学术界立足中国国情,开展深入研究。在二者多种统一路径选择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路径在于构建国族认同。  相似文献   

19.
国家认同是民众对所属国家的情感归属与赞同认可。当前中国国家认同面临国家身份意识消解、国家话语力量式微、国家形象被有意曲解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政治仪式是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具有唤醒集体记忆、彰显主流价值、呈现综合实力功能的象征性活动,政治仪式在建构国家认同中具有独特作用。仪式时空、仪式主题、仪式操演内蕴的明晰国家身份归属、强化国家话语力量、提升国家形象的价值功能,指向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逻辑本原。通过对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的实践样本分析,从特定时空唤醒改革记忆、鲜明主题凝聚改革共识、纪念大会总结改革成就等向度,揭示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实践图景。新时代,需要合理发挥政治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的功效,合理挖掘时空资源建构集体记忆,有效提升主流价值的传播效能,充分运用仪式操演形塑国家形象,进而形成稳固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0.
国家形象塑造是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路径,国家形象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具体而言,国家形象塑造主体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维护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功能,国家形象认知偏差的根源是意识形态差异。当前,国家形象的意识形态属性有弱化的趋势,国家形象的传播效果直接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在我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