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史天地》2007,(1):F0003-F0003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  相似文献   

2.
李红 《理论研究》2019,(2):33-36
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非常重视政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理论和实践成效。党的政治建设必须遵循党纪党规、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这些宝贵经验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并且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3.
左宪民 《新视野》2015,(2):58-6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丝毫不意味着削弱党的领导,而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决议》既强调了党在领导构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的主体是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群众、党和政府,都是建设法治中国的主体。这三个主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建设法治中国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为此,就要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只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两者是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一、中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们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100年来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丰富和发展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100年来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丰富和发展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8,(4)
正十九大对党章的修改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国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要抓紧时机,加快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  相似文献   

11.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的实践表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突破政治体制改革的“瓶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朝依法治国的目标方向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3.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雄辩地证明,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中国的事情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办得成,同时也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抓紧、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之时,中国的事情才会办得好。办得成,说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办得好,说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如果说办得成不成是一个能力问题的话,办得好不好则是一个态度与智慧的问  相似文献   

15.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而解决当前突出的民生问题,同样要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06,(11)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政党领导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一般形式。"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巩固和发展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鲜明表达,包含丰富的政治意蕴。落实新时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要求,必须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国家发展道路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方向的历史。这部历史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坚持正确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人民找到正确的国家发展道路。这部历史更深刻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不断走向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9.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性的”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特征,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原本是两个互不搭界的概念,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把两者结合起来,共同的历史经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彰显了两者的一致性。要实现两者的一致性,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坚持依法执政,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相似文献   

20.
回首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将中华民族的伟力凝聚到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彰显出其历史必然性,主要表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根本要求、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现实需要、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要求。100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基本经验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增强"五个认同";必须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须着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宝贵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