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演进,而且还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生态环境的蚕食.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背后隐藏的是基本价值的危机,即道德法则与生态法则的失衡.为了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以"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为核心的儒家"普遍和谐"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之必需。我们提出高校院系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命题,目的在于将西方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论相结合,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构建。通过新型团队的理念建构,催生出优秀的人才群体和丰硕的工作成果,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要最大限度地排除那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突破历史的局限性,就要高度重视哲学意义上的对策研究。主要是:高校院系建设“和谐学习型组织”应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现实土壤。具体来说,应以传统文化原创的人生理想主义、生态比例主义、个体结构主义三大认知法法则为基本的哲学范式;应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建立团队的“共同愿景”;同时,还要使团队的“和谐”与“学习”自然融合,相互补充,达到高度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和谐,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也是国人关于人生、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最高理想。传统的和谐包含了“天人合一”、“人和”、“仁政”、“和为贵”等丰富的思想,具体到法律文化方面,便形成了“息讼”的法律诉讼观念,其基本内容就是“一个社会因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1](P321)。一、“息讼”产生的历史根源1.“息讼”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在传统国人的世界观中,人和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人对自然的总认识便是和谐。古代中国…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生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洪大用 《前线》2005,(12):40-4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针对北京自然资源非常稀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恢复难度大的状况,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构建和谐北京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状况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而北京市的自然状况不容乐观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与自然的交往中,人们已经意识到没有良好的自然状况,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和谐,没有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首先,自然界提供了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场所和资源。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状况决定着该区域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6.
"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中国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一条重要准则。《道德经》第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本章注中指出:“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1](P65)这一注解,深得老子思想的真谛。“道法自然”这一深刻命题,由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所构成:第一个基本观…  相似文献   

7.
任传霞 《理论学刊》2005,4(7):63-64
所谓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一个笼统的提法,它包括当代西方社会的一些重要思想流派,比如自由主义、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它们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与我们今天人类社会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都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他们生态思想中的和谐观念主要立足于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强调自然优先性,去建构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他们认同“本体论的平等”概念,推崇“对话”;提倡以人与世界的在家园感和亲缘感为中心理念,与人类的生活和命运最为息息相关的对世界的关爱以及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强调的是“天”与“人”和谐的内在关系。在“非典”疫情突袭之后,我们应深入地反思人类对大自然的所做所为,把天人和谐的理念当作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行为准则,采取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使自己的家园成为永恒的乐园。  相似文献   

9.
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这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大智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从哲学高度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也就是要实现“自然-人-社会”和谐统一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罪恶之源”。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根源是主客二分的机械主义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影响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两大转变:“自然之子”走上“自然主人”;和谐转向冲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创建生态文明是实现人和自然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有法难依”已成为当前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党内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机制不健全。必须建立健全四大机制来保障党内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创新和衔接机制、教育和普及机制、榜样和激励机制、监督和检查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刘绍云 《理论学刊》2005,(10):104-106
中国古代社会在寻求自己的秩序调控方式过程中,基于自身文化环境的特点,形成了以宗教戒律为个体层、以家规为宗族层、以国法为社会层的独特社会秩序调控系统。它具备多层次、强渗透、全方位的特性,为古代社会秩序的长期和谐稳定带来了基于制度而又超越制度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是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方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该方略才最终成为中国政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从薄熙来严重违纪违法腐败堕落案件中应该吸取如下教训: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坚持搞好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党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必须坚持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党的执政权始终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必须坚持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确保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当代立法不应只注重参酌西方的法律制度和理论,也应当研究、借鉴和吸收中国法律传统中的合理性因素。唐代立法中的一些合理性因素,如某些立法技术、血缘关系立法以及官员职务犯罪立法等方面的一些规定,至今看来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生命力,对当代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立法中对违法成本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法中对违法成本的设计 ,要求在立法过程中引入成本意识 ,以求实现立法的公正公平与立法的效益要求的有机统一。在进行立法中的违法成本体系设计时要注重责任体系的完整性和均衡性 ,注重责任体系的适用性和操作性、公正性和合理性、经济性和节俭性。  相似文献   

17.
论执政基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昌黎 《探索》2005,3(1):5-9
人类社会沿两条轨道运行:一是发展轨道,即生产力不断发展;二是平公轨道,即趋向于平等公正。两条轨道并不同步,经常出现矛盾。当社会过度偏离某一轨道时,执政就出现危机。执政主体控制社会客体在发展与平公两条轨道的范围内运行,是为执政基本规律,所标明的是(执政)主体与客体(社会态势)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论体制创新的一般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制创新是新经济得以生成、发展、壮大的条件 ,表现为创新主体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与外在竞争压力的互动性 ,体制创新必须有理论指导且遵循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具有突出特点与规律。科学把握这些特点与规律,对于切实解决不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工作要求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做好媒体传播工作,进而实现集聚人心,团结奋进,建设富强国家、和谐社会的作用和职能,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鸣  杨正喜 《学习论坛》2008,24(5):63-65
有关农民工特别法,从共时性看,涉及农民工就业、工资、子女受教育、社会保障、司法救济等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各个方面;从历时性看,经历了立法重点由社会管理向权利确认、保护转变,立法价值取向由限制、歧视向提供平等保护转变这样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