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改革和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自十一届二中全会以来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可以说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模式和发展的进程。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改革和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可以说,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发展的道路、发展的模式和发展的进程。正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发展理论既不同于西方的发展理论,也不同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它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残中形成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发展理论.认真研究它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同时,改革开放的新发展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条件和基本表现。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时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样一条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是自近代以来开启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继续,也是对建国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及其经验教训的扬弃,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并继续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而逐步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注重经济发展转向注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为核心的全方位的改革。所以,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张立慧 《探索》2007,3(4):144-147
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引起海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他们试图用"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来概括中国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独立自主,努力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创新为动力,在稳定中求发展,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还在发展中,形成成熟的"中国模式"一定是在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  相似文献   

8.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必然回答。在新发展理念的正确引领下,我国在转向高质量发展以来已经在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五大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主动权,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坚持和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贯彻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指示;同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已充分证明,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进程的重要动力和路径。而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指导着我国新的改革开放实践。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相适应,我国大江南北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如火如荼,5万多个小城镇从根本上动摇和冲垮了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步伐,被誉为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举.方兴未艾的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和必然趋势,对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韩民青 《理论学刊》2008,(2):106-111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在工业危机已经出现、新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我们必须从新工业化的视野准确、深刻地把握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应该包括:实现对人力资源全面充分的开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撑;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推进社会生活学习化,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开发人工智能.为完成上述任务,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需要实施"三大工程",这也是新工业化教育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1)建立完整的创新型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普及各级教育,使国民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2)建立完善的富有活力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使国民能够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提高;(3)建立完整、先进的人一机网络体系,大力开发人工智能,积极探索和推进智能机器化.努力延伸、扩大、提升人类智能.  相似文献   

12.
张静 《世纪桥》2023,(8):4-6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积淀,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之所以会如此厚重的主要原因,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红色文化,为国家留下了无价的文化瑰宝。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可忽视。河南是我国红色文化集聚地之一,经历革命的洗礼,河南的红色文化愈发迷人,而如何传承与发展,也成了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以河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核心,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河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能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大约"三十年时间",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阶段",是中国现代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一个独特的特征和一种特殊的规律性现象.推进21世纪初期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应注意研究和把握这一"三十年阶段论"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4.
<正>"现代化"是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的动态的基本术语。著名现代化理论学者罗荣渠曾指出:"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现代化的过程有若干不同的层面:经济发展是物质的层面;政治发展是制度的层面;而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有效政府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政府代替有限政府来作为中国政府建设的目标,是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中国学术界的反映,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初级阶段决定的。有效政府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资源汲取、秩序供给、政治整合和政治容纳功能。有效政府建设要求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高政治录用的水平和政府自主性,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从发展政治学角度考察,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但同时也对政治发展产生了相当的冲击和挑战.本文试从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利用互联网给我国政治发展带来的机遇,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7.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和谐统一、全面发展、持续演进的系统运动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始终离不开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其核心内容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的最新境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实践过程,又是一个理论体系,还是一种社会形态.全面把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明确其内在动力,深入探讨其根本要求,对于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的完善和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兴农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战略措施和根本途径。在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胡锦涛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本质上体现着一种现代化文明形态,它指引着中国人在实现富国强民目标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同时也让我们开始对中国在推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当前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重新审视.中国因其特殊国情,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并且必须结合新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题中应有之意,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公共权力配置各方利益系统发生的以民主和社会主义为取向的转变途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是这一道路的重要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这一道路的基本架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这一道路的隐性支撑。坚持这一道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