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就业是民生之本,世界各国政府都希望能够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除了少数国家在一定时期能够实现以外,大部分国家更多地面临的是大量失业人口和较高的失业率。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绝对过剩的人口大国来说,则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除了大量城镇登记的显性失业人口以外,还有大量未登记的隐性富余劳动力。另外,还有几乎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许多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成为“流动”的移民工人,在未经注册的非正规部门就业或临时就业。除上述情况以外,我国每年还有大量新增劳动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即使按年均增长率不到百分之一计算,预计在今后十年内也将增加七千万人。因而,就业与失业治理问题也就成了我国今后较长时期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是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及人力资本的概念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存在较多的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人口,就业压...  相似文献   

3.
1998年第1期的《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发表高善罡的文章,提出要走出失业成因的三个认识误区:一是不能把失业归咎于改革。改革以前,我国一直以高就业标榜于世,改革后,失业率日趋上升。但改革与失业率的表面联系并非问题的实质。失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一直存在,当前失业率上升不过是隐性失业转化为显性失业的结果。改革使隐性失业显性化,促使劳动者珍惜工作岗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调动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正视就业问题的严峻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失业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当我国正在加快步伐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候,城乡大量剩余劳动力从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迅速转变。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失业问题相比较,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显示其特有的严重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一是人口基数过大。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多,劳动力就多。1993年底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为8.2亿,2000年将达8.7亿。这样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这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所不曾遇到过的问题。二是失业队伍庞大。这主要表现在三…  相似文献   

5.
失业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显性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力的人找不到工作,造成劳动力闲置的公开性失业状态。隐性失业是相对显性失业而言的,它是指相对多余的那部分劳动力表面上看虽然就业,但并未实现与生产要素的充分结合,从而造成劳动力闲置的不完全失业状态。本文所论及的失业是指显性失业,而不是隐性失业;是指因企业破产或裁减冗员所导致的失业,不是指战争、自然灾害等其他因素造成的失业。诚然,这种涵义上的失业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应该辩证地看待它。  相似文献   

6.
“隐性就业”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肖光强 《新视野》2000,(5):54-56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失业下岗问题的产生,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怪异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隐性就业”问题。与失业下岗相关联的“隐性就业”是指,一部分名义上失业或下岗的人员,实际上是有工作和有收入的。但是,这部分人无论是在正式统计中,还是在他们自己填答的各种登记表中,都显示为失业下岗。这就使得我国失业问题变得异常复杂,连真实的失业人口数字也搞不清楚。  为了研究失业下岗人员的真实情况,笔者组织学生到北京市的10个职业介绍中心,对前来求职,找工作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完成有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贵州经济和全国一样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同样不可回避的是,在经济整体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贵州也和其他省区一样,面临一个职工下岗及再就业的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怎样去认识呢?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导致职工失业的原因何在。在我国目前的就业体制下,城镇总体失业率由三种失业率组成,分别是显性失业率、下岗率和在岗隐性失业率;而后两者又共同构成我们通常所说的隐性失业率。显性失业率指政府有关部门登记为失业的人员在经济活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隐性失业率是所有相对于企业经济目标而言的富余人员在经济…  相似文献   

8.
据专家预测,我国正处于1978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失业高峰期。估计到“九五”期末,全国城镇公开失业和城乡不充分就业(包括城镇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合计将达1.53亿人。把这个数字分解开,最主要的有这几项:第一个是人口的自然增长。有人形象地比喻,“全国一年新增两个海南省”。“九五”期间,全国新成长的劳动力预计在7200万左右,其中城镇预计有5400万左右,这当中可能有1600万人失业。第二个是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9.
过去,中国把“失业”这个概念专门用于描述和研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业情况,并且坚信失业与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应存在失业现象的。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和人民曾经那么真诚而坚定地为消灭失业而战,把消灭失业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之一,把是否存在失业作为衡量姓“社”姓“资”的标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人人都有工作,人人都端着铁饭碗,坐着铁交椅,拿着铁工资,吃着大锅饭,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更多的所谓“公平”,而在物质生产上却失去了更高的效率,结果是最美好的理想成为海市蜃楼,甚至酿成了最难以吞咽的苦果,以至于“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也成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有些人害了“恐资病”,一听见“失业”这个词,就条件反射,头脑中直接反应的只是“资本主义”。对于我国城镇青年没有工作的现象则称之为“待业”,而不是“失业”。“待业”这  相似文献   

10.
(一)“失业”与“待业”有何异同有的同志认为:不同点:第一,产生的根源不同。失业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所有权分离的恶果,是资本积累规律的产物。“待业”是主观指导上违反客观规律形成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暂时分离的表现。它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二,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失业具有普遍性、经常性和绝对性,失业人数表现为周期性增减,其主体是从原来就业岗位上排挤出来的职工;“待业”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没有普遍性和绝对性,也没有周期性,待业主体是城镇青年,是新成长的劳动力;第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民生之本。但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失业现象,只是程度不同、境况各异。我国是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问题格外突出。在失业群中,人们发现,最困难的是“零就业”家庭,即一家数口中虽有劳动力,却无就业者,生计没有着落。失业者情况多样,如夫妻同下岗、子女未就业以及土地被征用等。对他们给以低保或失业保险,可以勉获温饱,但是难以持久,更不用说逐步改善和走向小康了。实践中也涌现了一些好经验,是以“零就业”家庭为对象,优先安排其就业,即使一户只安排一人就业,就成为“零失业”家庭。“零就业”家庭是窘迫的,转化为“零失业…  相似文献   

12.
隐性失业是指那些不能使总产量增加和虽能使总产量增加但不足以抵偿其工资的名义就业者。换言之,就是那些就业者虽然也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但其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却低于其获得的报酬。隐性失业同公开失业的区别就在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尚未分离,仍处在社会生产过程之中,未失去生活的物质基础。隐性失业公开化就是从隐蔽失业转化为公开失业,劳动者退出社会生产过程,成为待业者,加入产业后备军的行列。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的核心,目的是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等收入中断或减少的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和补偿。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建国初期建立的,是以企业为载体而实施的,职工的生、病、死、伤、退着待遇全部由职工所在的企业承担。劳动者进入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的集体经济突破了原有体制的束缚,创造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以下简称“两个联合”)的新型发展模式。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集体经济是劳动者互助合作实现小康的有效途径。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新型集体经济,不仅坚持了生产资料在一定范围内属于劳动者共有的本质特征,而且还与时俱进创新了实现模式。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为:…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相适应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是我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通过将福利经济理论创造性地引入民企工资问题,发现民企工资总体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第三方组织在福利三维度的层面断裂,突出表现为各行为主体的参与缺失和功能不足。若将工资增长作为劳动者获取福利资源的有效测度,可发现民企工资增长机制在福利对象、福利提供主体和福利构成三维度表现出显性的非均衡,并进而引发强权博弈、福利挤占和禀赋缺失。浙江省在构建民企工资增长“协同机制”的实践中,通过强化决策者层面的行政福利、执行者层面的职业福利和监督者层面的志愿福利,有效解决了劳动者在利益分配格局中被弱化和边缘化的局面。但这一创新带有显著的区域色彩,要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需要进一步思考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结构大调整,一个被人们忌讳已久的字眼——失业,悄然跃在习惯于"铁饭碗"、"大锅饭"的劳动者眼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一道巨大障碍。如何解决这一课题,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当前劳动就业情况分析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讲主要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工业化进程和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这三方面的合力使我国劳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就业压力巨大:一是人口自然增长带来的就业  相似文献   

17.
德国:保障型就业。在德国早就制定了《失业保险法》,除国家公务员和企业摊主、全体劳动者外,对其它所有在就业年龄以内的人口均实行失业保险。现行的失业保险费缴纳标准为工人毛工资的6.3%,由雇主和雇员各缴纳一半,并根据失业保险费缴纳标准的期限确定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期限。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已满仍未就业者,改发失业救济金。这一方法不仅解决了职工再就业问题,而且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使失业的职工消除顾虑,能够重新接受培圳,去寻找新的工作岗位,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第一个关键点: 生产力的主体是劳动者 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劳动者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劳动者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其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发展的理解由“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资源人”的演变,这种演变反映了发展中的生产力与一切社会关系之间的巨大变化。其中之一的显著特点是“分享”理念的涌现和实践。劳动者这一发展中的生产力要求“分享”管理权,TQC(全面质量管理)小组的出现就是明证;劳动者这一发展中的生产力要求“分享”决策权,员工代表进入董事会就是明证;劳动者这一  相似文献   

19.
倪洪兰 《唯实》2008,(11):81-85
目前,从江苏人口发展的显性指标来看,江苏区域人口总体上是安全的;但就人口发展的未来趋势而言,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潜在的人口风险或安全隐患。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适时实现人口理念、人口发展战略及人口管理模式的转变,为江苏顺利实现两个“率先”营造安全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20.
隐性政绩观     
《党课》2008,(7):121-121
政绩归结起来有两类:一类是显性政绩,一类是隐幽攻绩。显性政绩一般表现为直观的外在表象,如高楼大厦、碑林雕塑、道路水渠等,可以一目了然。隐性政绩则体现了一个地方的人民对政府的归附信赖程度,通常体现在当地群众的精神风貌、社会稳定状况、发展的潜力和势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