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贵州人格外懂绿、小心护绿、利用好绿,凝聚共识推动绿色发展,奏响大生态时代的"贵州好声音"。完成退耕还林477.4万亩,治理石漠化1000平方公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6%;推出大生态产业工程包,创建一批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五年来,从名扬天下的"山地公园省"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早已成为多彩贵州"调色"中最重要的底色。贵州知绿、护绿,更懂绿。4月16日,在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贵州正式将"大生态"列为继大扶贫、大数据之后的第三大战略行动。这是贵州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  相似文献   

2.
发挥好、发展好生态优势,推动后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用好生态优势应有产业支撑,在贵州绿色发展进程中,不乏"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生动实践,发展旅游业、养殖业以及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等,都是"大生态"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期《当代贵州》所讲述的"大生态故事",都有其立足自身实际的绿色发展逻辑,值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3.
文叶飞  罗翔  蒲智 《当代贵州》2010,(18):I0006-I0006
加快把贵州建设成为旅游大省9月15日上午,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被誉为“武陵正源、名山之宗”的铜仁地区江口县梵净山麓隆重召开。会议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为主题,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4.
贵州喀斯特山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的合理与否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贵州喀斯特山区是典型脆弱生态区,环境容量有限,人地矛盾尖锐。长期以来,该区产业发展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产业宏、微观结构不合理。因此.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以及生态产,_lk4L等途径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整合,促进三大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和生态化发展,对于推动贵州喀斯特山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为学习宣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解读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宣讲全省产业园区(开发区)发展大会精神,研讨全省土业强省园区建设实践(模式)的经验和成效,进一步营造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良好氛围。2月3日下午,由省委讲师团主办、贵州产业研究宣讲中心承办、人民日报社贵州分社、  相似文献   

6.
易鹏 《当代贵州》2014,(10):65-65
正贵安新区获批为国家新区,南方大数据产业中心又落户贵安新区,这对于贵安新区乃至整个贵州的发展都是一次重要的机遇。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发展大数据产业有利于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实现既要良好生态又能发展经济的目标。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一个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新型经济模式。第二,贵安新区作为国家新区需要产业来"装",而大数据产业恰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贵州的战略新兴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贵州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石漠化治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一个个从石头缝里"抠"出的脱贫产业,带动一大批群众脱贫致富。2月22日,贵州发布"贵州省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即2011年至2016年全省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数据显示,5年间,贵州石漠化面积减少830.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国家相关部门对于贵州石漠化治理取得的成绩评价  相似文献   

8.
张俊 《当代贵州》2012,(11):71-72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基本解决黔中地区农业灌溉,工业和城镇的供水以及生态用水的需求,对推进黔中地区乃至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今年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把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放在重要位置","在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加大对贵州水利建设投入力度,支持贵州如期完成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  相似文献   

9.
正在贵州石漠化片区,通过有效推进石漠化治理和脱贫攻坚,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蓬勃发展,部分地区石漠化得到遏制,群众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五大脱贫产业,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贵州省石漠化地区涉及近50个县区,有近一半贫困人口长期在此生活。党的  相似文献   

10.
推动贵州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是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转变全省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贵州省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和同步小康的重要路径。本文拟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我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探讨推动贵州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何兴健  李枫 《当代贵州》2012,(34):40-41
近年来,贵州民族工作围绕中心,探索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途径,取得明显实效。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工作,经过不懈努力,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提速,改善和保障民生力度得到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呈现良好势头。近年来,贵州民族工作围绕中心,探索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途径,取得明显实效。  相似文献   

12.
把交通、水利、石漠化治理、污染防治四大基础性工作做好了,把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好了,贵州整个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肯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我们就能把一个山川秀美、团结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贵州呈现给所有关心、关注、关爱贵州发展的朋友们。  相似文献   

13.
关于对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9月26日,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我州雷山县西江苗寨召开,同时举行第一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和第二届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以此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推动全州工作的重要举措,作为推动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经过全州上下的精心筹备,我州承办的“一会一展一节”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认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14.
王善礼 《当代党员》2013,(11):25-25
城市发展新区既“内接”都市功能拓展区,又“外连”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具有宽广的发展腹地、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便捷的地理区位。城市发展新区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发挥“联动主城、传递周边”的“双粘连”作用,是亟须谋划的一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5.
正回望"十三五",贵州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速全国第一,退耕还林和治理石漠化面积均居全国第一,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融资放款全国第一,贵州林业系统为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作出了积极贡献。良好的生态系统是贵州最大的发展和竞争优势。森林生态系统是贵州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东部地区及央企的产业转型升级必然使部分产业及产业集群向西部转移。在贵州省提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战略主基调,重点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背景下,必然推动贵州产业的大发展和大调整。产业承转对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到底产生什么影响,如何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应对,以确保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不断优化增长,农民生活日益改善,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吕林 《当代贵州》2012,(9):38-39
贵州提出,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生产总值的5%以上,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推动多彩贵州文化"走出去",以文生财、以文富民、以文兴省。《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传播工程,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贵州文化影响力"。用文化建设上的"贵州现象"塑造全新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思路的指导下.省委、省政府不仅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立省战略,而且通过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意见》,推动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其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科学规划,抓紧落实。为此,需要着力解决六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成立的发起方和总部的永久所在地,贵州坚定不移推动旅游产业化,坚持开放引领、改革驱动,用好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两个宝贝,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民族牌、文化牌,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的度假康养目的地,推动贵州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为世界山地旅游产业发展作出贵州贡献。  相似文献   

20.
旅游对于贵州来说,是后发赶超的优势所在,亦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为贵州旅游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贵州将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中,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推进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