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马克思的历史观理解为在实践基础上的真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这是近年来的理论创新.实践证明,在真理标准问题解决后,还有一个价值选择问题,否则,真理的社会运用依然无法实现.从理论上看,如果实践过程是人的认识关系与价值关系的统一,那么历史观作为一切时代人类实践活动的总计与概括,自然就是真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历史观中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同样要在对社会进步的判断上体现出来.真理由实践检验,实践的结果又如何判断?这个一度有争议的问题在本文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岳崇磊  裴振  邢广辉 《湘潮》2015,(1):32-33
当下,众多的通俗历史读物和历史类影视作品以及各种形式的历史大讲堂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从中所传递出的历史观、价值取向也深刻影响着民众的历史思维。"历史热"现象带来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复苏,还有潜在的危险。在这个浪潮中如何把握好文化传播的正确方向,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是个件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在我们特别重视实事求是的情况下,违反实事求是的现象还屡屡发生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实事求是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认识论、价值观、历史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认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学生拥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以及在此引导下付诸于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知识历史观以知识和科学的客观性为基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与唯物史观具有相同的旨归。其形成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朴素的知识历史观和科学的知识历史观。把握知识历史观的发展过程,应结合知识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及知识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两个方面来理解。知识历史观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其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生产的性质,不能解释社会发展的动力,无法解释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6.
副标题 :关于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作者 :陈佳。邓小平历史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其思想资源 ,一方面固然源自于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考察 ,而另一方面显然也根植于对中国历史 ,尤其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与建设史的思索。从思想史上说 ,邓小平历史观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现代中国历史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意义上说 ,它将毛泽东思想之史观 ,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据此 ,对邓小平历史观的研究 ,应是中共党史 ,乃至整个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着眼点并不是在阐释邓小平的纯历史学理论 ,而…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有赖于人们对历史的认同。而人们对历史叙述和解读,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观基础之上的。历史观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价值评判,它不仅是一种学术观点,也是一种政治立场。正确的历史观可以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家认同感的积极作用;错误的历史观则可能导致思想混乱、价值观冲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大历史观的主张者和践行者,他的大历史观蕴含了“古与今”“中与外”“形与势”等辩证逻辑。“古与今”的辩证逻辑,即毛泽东大历史观“通古今之变”,实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形成了自觉的时间意识、自省意识和使命意识,从而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中与外”的辩证逻辑,即毛泽东大历史观自觉以更宽广的视野研究党内、国内和国际历史,具有立体存在的空间意义。“形与势”的辩证逻辑,即毛泽东大历史观善于从历史之“形”中把握历史之“势”,明晰了历史的实质和趋势。由此,毛泽东大历史观实现了对其他大历史观理论观点的价值超越。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大历史观,为研习"四史"提供了根本方法遵循。"四史"具有异质指向,须将每一部历史放在大历史视域下研究其特殊的意蕴;"四史"具有同向逻辑,要将"四史"整体置于大历史观视阈下考察其接续发展的关联。用大历史观审视"四史",我们更能从整体上把握"四史"的主流与本质,自觉将历史经验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下午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1.
陈世珍 《前线》2014,(10):78-82
01 摩尔根通过研究古代社会重新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以下各章,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遗愿。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原来,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全面论述了人类普遍交往活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等内容。“世界历史观”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其包括霸权政治、普世价值、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等主要内容,这种“旧世界历史观”给整个人类社会都带来深重的灾难,已背离当今人类历史发展的价值诉求,现实呼唤“新世界历史观”的出现。习近平总书记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新世界历史观”,继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精华,凸显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诉求。这种“新世界历史观”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战略构思,必将在重建世界秩序的过程中逐步取代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旧世界历史观”。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创造性提出的大历史观为研究中国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视野和方法。运用习近平大历史观审视和研究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四史"等中国问题,有利于我们明晰中国问题的历史路标,洞察中国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当前状态和未来走向,把握中国问题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寻找解答中国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正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能否树立正确历史观,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然而,一些人认为历史观问题属于学术观点问题,与政治无关。事实上,历史观争论是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隐蔽化的重要表现。我们要旗帜鲜明反对错误历史观,在理性辨析中树立正确历史观,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作为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的骨骼和血肉,科学历史观教育机制包括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目的设定机制、主体构建机制、内容创新机制、平台优化机制、法制保障机制等基本内容。正确认识科学历史观教育机制构成,是我们探讨机制乃至制度建设方面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我们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历史观重温96年前“三湾改编”的历史,我们就会看到毛泽东当年从洞察所处的世界和中国现实国情作出的重大决策,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辉和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社会历史观与马恩创立的、列宁和毛泽东传承的唯物史观思想比较起来,主要有三大特点:以发展问题为主题,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立足点,以研究社会运行层面的问题为重点,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历史观基础。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思维的运用,围绕"什么是正确的历史观""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怎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的历史观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求真求实的科学史观、辩证统一的整体史观、面向未来的世界史观,是我们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引、强化道路自信的精神支撑、学习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以及推动世界文明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共同纲领》第四十四条对科学历史观提倡的规定,标志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宪法制度构造的肇始和开端,也揭开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新篇章。以科学历史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宪法制度设计既以1949年前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的理论探索为思想渊源,也以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历史观方面重大实践为历史基础;从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科学历史观”到1982年宪法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反映的不只是概念表达的简单变化,而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历史观教育实践的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20.
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在教育场所条件、内容、形式等方面因其非时空性、平等性、可选择性等优势实现了对传统学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发展与超越,但又因其鲜明的政治性、内容的排他性、主体的无可替代性等基因蕴含着与传统科学历史观教育一母同胎的共性与坚守。正确认识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特征是我们探索重构互联网环境下科学历史观教育体系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