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互联网+"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哲学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有必要进行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互联网转向":把"镜头"对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诸如主客体的融合重构、人类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现实的哲学问题,并在回答这些问题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人向人的本质的全面回归",推动"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命题,蕴涵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构建和谐社会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由“斗争哲学范式”到“和谐哲学范式”的转换;由“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转向;由“主体性思维”到“主体间性思维”的凸显;由“统一性思维”到“尊重差异与协调多样思维”的发展;由“两极对立思维”到“共存共赢思维”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生产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社会意识的观点等等,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政治、精神各个领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是人活动的场所。社会生产由低向高的发展,生产关系由不适应到适应,社会经济形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前进,都是人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要把握社会过程及其规律,就必须研究人的活动及其对历史运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实践哲学实现了由传统知识论哲学向现代生存论哲学的范式转换。本文首先对知识论路向的传统哲学及其特征进行了概要性地分梳;然后具体阐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以及其生存论思想;最后文章论述了这一转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命题,蕴涵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构建和谐社会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由“斗争哲学范式”到“和谐哲学范式”的转换;由“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转变;由“主体性思维”到“主体间性思维”的凸显;由“统一性思维”到“尊重差异与协调多样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奥康纳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旨趣在于: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域,复兴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开展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批判,探讨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形态的可能性;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与当代政治生态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引导生态运动转向社会主义变革道路.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科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哲学,以实践为逻辑出发点,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也相应地改变了本体论问题的提法和解决本体论问题的方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从而转变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充分说明了人类世界的实践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特征在特定时空上的反映,所以要从“面向事情本身”的思维方式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几个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中国化以及怎样“化”;马克思卜义哲学中国化的“化”的理论样态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是实践活动、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观念的统一,其中,实践活动是起点,实践思维方式是其理念内核,实践观念是实践活动和实践思维方式的中介。正是由于实践思维方式——实践观念——实践活动构成的多维、立体的“实践”范畴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根本超越和从抽象的人的世界到现实的人的世界的转变,实现了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目的的转向为表征的哲学功能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界常把这个变革称之为"实践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了全部的旧哲学,并以实践为中介解决了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把实践贯穿在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中,创立了实践的唯物主义,从哲学上指明了人类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段保君 《探索》2003,(2):14-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实现了从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破除原则先行的传统思维方式,确立了尊重现实生活的哲学思维方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将以往被动承受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完成了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中国化构成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意义和价值,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是当前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理论研究的重要论题.为此,应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的提问方式及背景,这一命题与其它相关命题及提法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及阐释,总结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要以建设性思维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及其发展史的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乡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乡土化的实现路径,旨在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组织形态、经营方式和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表现在: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劳动关系由过去的行政化、固态化向市场化、契约化转变;随着劳动力流动的加快和就业方式的日趋多样,劳动关系由过去的长期化、单一化向短期化、多样化转变;随着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劳动关系由过去的稳定化、简单化向冲突化、复杂化转变。劳动关系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加之政策法规上的不尽完善和具体操作中的人为偏差,使当前劳动关系领域在劳动就业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都需要确立两大"内在性"问题:(1)将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所蕴含的中国化的哲学新思想等整合为具有内在统一和分析性的哲学形式与实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中国化过程中的核心和统摄地位.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长远健康发展、最终建构中国现代哲学等等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处于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国化过程的核心和统摄地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也即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国化健康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方面成果的哲学提炼和升华.这两大"内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必须始面对的复杂性难题,它也直接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内在性"学术资源和由此决定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乡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乡土化的实现路径,旨在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永光 《新视野》2015,(3):23-28
从哲学与实践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也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是革命哲学与建设哲学的统一。随着无产阶级实践主题由革命转向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实现由革命哲学向建设哲学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展开,人们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哲学,但仅仅是"形式上无系统"的建设哲学。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然后再由实质上的系统上升为形式上的系统,形成由范畴、命题和原理所构成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8.
张兴  龚双红 《求实》2007,(8):47-50
自生产社会化之后,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要素组合方式,被定格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劳动者的作用和地位大都通过企业来实现。在资本主义史前阶段,人虽然被迫为封建主劳动,但却作为劳动的主体因素发挥作用;在资本主义阶段,人丧失了劳动的主体地位,成为机器的附庸为资本所有者劳动;而在当今以信息化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又逐渐摆脱机器的束缚,重新回到生产的主体地位上来。这期间的转变必定有其深刻的原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生产主体性的复归的过程及原因,可以为人们正确看待企业生产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作用提供参考,也有益于我国企业和谐生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刘加庆 《探索》2001,1(5):70-71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本文着重对生产技术基础变革和劳动职能的变化、商品价值实现和经济结调整,以及现阶段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机制的新变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明确提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曾发生哲学转向的现象。佩里·安德森通过对"编史工作"与"理论建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剖析,结合"哲学转向"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发展,提出了个人的预言和希望。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向论启示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与实践、关注领域等方面的研究,汲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长处,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