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恩来在"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他赞成将知青上山下乡作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新方向,通过给知青写信、肯定有关上山下乡题材的剧本等方式,鼓励知青上山下乡。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他提出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指导思想;将知青上山下乡纳入国家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知青的安置方向;深入总结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经验,及时回答了在推进上山下乡工作中需要把握好的方向性、政策性问题;通过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人物、拍摄有关知青题材的电影等途径加大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宣传力度;倡导"半农半读",推动下乡知青的合理布局。在指导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的同时,周恩来对知青十分关心、爱护,尽力解决知青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确保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1962年以后纳入国家制度化轨道,"文革"时期达到高潮,到80年代终结。它的兴起与消亡都直接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它们既促成了这一运动的兴起,也促使了这一运动的消亡。  相似文献   

3.
黄海 《党史文苑》2006,(3):16-17
上个世纪60年代,我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青春热血、理想和追求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广阔天地、山山水水.  相似文献   

4.
张曙 《世纪桥》2000,(2):61-6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由官方组织的群众性运动。对这段历史进行认真梳理、科学分析和理论总结,是八十年代末、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才开始的。近几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表明对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研究者们对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争鸣。本文仅略述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动态。一、对“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评价问题发端于50年代中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是试图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问题,并把它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开发边疆和偏远山区的事业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一条符合…  相似文献   

5.
樊冬梅 《党的文献》2005,(4):110-115
"文革"时期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发生和延续,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当时的政治原因.它给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场运动,应当从多方面进行客观的、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1978年因云南农场知青写给邓小平同志的公开联名信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知识青年回城事件,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关注下,这一事件得到妥善解决。通过这一事件,全国逐渐停止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0世纪80年代初知青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7.
名家谈读书     
1968年12月,上山下乡运动在华夏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到1977年才停止了。谁是第一个建议停止此事的人呢?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学术界以及广大知识青年的广泛重视,从而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料呈现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文献史料都有所披露、一手资料种类多样、知青口述史料极其丰富、知青文学史料不容忽视、网络史料方兴未艾等鲜明特色。近年来,随着知青史学研究视野的深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展现出了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张曙 《党的文献》2003,(6):57-6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是“文革”遗留下来的一大社会政治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打破思想禁锢 ,率先提出广开就业门路 ,逐步结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他还对下乡知青的回城请求和回城知青的就业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在他的积极推动下 ,知青问题最终得到了较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0.
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曾经多次组织大批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生产劳动,安家落户,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实属罕见。也正因为如此,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那场长达四分之一世纪,涉及1800万青年,牵动10亿人心,震撼20世纪的运动中,毛泽东曾先后发表过三次“最高指示”。  相似文献   

11.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虽早已趋于沉寂,但历史影响仍在。从多角度分析这场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利于对这一问题作整体的把握,对于解决当今的教育、就业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虽早已趋于沉寂,但历史影响仍在.从多角度分析这场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利于对这一问题作整体的把握,对于解决当今的教育、就业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曙  郭健军 《世纪桥》2001,(1):12-1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50年代中期,主要是试图解决城市剩余劳8动力问题,并把它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开  相似文献   

14.
陈庙纪事     
知青上山下乡,曾是新中国历史上涉及千家万户、波及全社会的一场运动。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代年末,全国先后有近2000万城镇知识青年离开父母,奔赴边疆、山区、乡村,经历了人生的磨练和命运的洗礼,把他们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奉献给了"第二故乡"。这个历史进程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人的命运,对整个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为此,我们继续与山东省档案局合作,收集汇总反映山东知青上山下乡的那段历史,既是那一代人的愿望,也是对历史的负责。  相似文献   

15.
下乡上山与上山下乡。从语法上说,它们是同一结构的联合词组,只是这一词组的前后两部分换了一下位置而已。但从历史上说,它们却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提法问题。1950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国家开始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这就是下乡上山,这一保农业、促就业的试验持续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本来是就业问题的下乡上山,却被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也出现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7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此后,全国就通用了上山下乡这一提法。从下乡上山到上山下乡,不仅体现了国家政治生活发生变化这样一种客观事实,而且从细节上,体现了知识青年安置目标和方向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始于 5 0年代中期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导致了新中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人口倒流 ,这可以说是个“倒城市化”过程 ,它使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到 70年代末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 ,但与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当然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又有一些重要的、特殊的因素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 ,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为今后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在那场运动中,无数花样少年由革命小将变成了“再教育”对象,他们从幻想、希望到痛苦、绝望,又到努力、奋斗。尽管接受“再教育”的生活是艰苦的,前途是未卜的,但他们青春的生命是顽强的。他们抗衡着社会角色转换后带给他们的一切艰难困苦,在“广阔天地”里,留下了青春的血汗和热泪,留卞了红色或灰色的记忆…… 40年过去了,那代人现在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不少人成为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40年前的那场“青春实验”尽管让他们有些伤感,但那段苦辣酸甜的岁月,仍使他们刻骨铭心,毕竞那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片段。现在,就让我们重拾当年知青们的青春记忆,重新体验知青们当年翻越“上山下乡”这座陡峭高山的感受吧——  相似文献   

18.
李庆霖原系福建省莆田县的一名小学教师。1972年12月。他给毛泽东主席写信,反映他儿子李良模(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劳动期间的口粮、住房、看病等方面的困难,以及知青工作中存在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1973年4月,毛主席给他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  相似文献   

19.
我姐姐在1973年知识青年下乡时因公受伤致残,后被照顾招工回城,安排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2002年,因企业倒闭,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听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因公受伤致残的由民政负责,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性质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动态”的认识,认为五六十年代的知青运动就是为了解决城镇人口过剩、就业压力而开展的,“文革”中的知青运动不能简单地视为一场政治运动,而应当看成是带有强烈政治化倾向的强制性人口迁移的非常措施,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