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谣言的出现总会伴随着大量证据,以证实谣言的真实性,消除谣言受众的怀疑,让他们相信谣言并不是谣言。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方法纷纷介入谣言的证实过程,资料佐证与具体信息是谣言传播内容"证实"方法的逻辑起点,热点事件与权威发布是谣言传播内容"证实"方法的现实策略,模糊事实与熟人传播是谣言传播内容"证实"方法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2.
广闻博览     
【网络热词】
  谣言公式
  谣言公式是对于谣言传播方式的一项研究结论。有两个公式:一是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二是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这两个公式说明,事件越重要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而公众的判断水平在谣言传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一件事情之所以会引起谣言,说明它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含糊性,且事件和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度越高、信息不确定性越大,谣言滋生传播的空间就越大。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近年来论坛、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平台的崛起,信息传播的速度正在日益加快,不实信息和网络谣言的传播也有了更加肥沃的土壤。而有一些网络谣言如同病毒一般,每年都会反复发作,或者随着新闻热点演化成新的"变种"出现。由于"腐败""内  相似文献   

4.
谣言传播链是以信息传播链为基础,剖析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主要环节,反映谣言自产生至发送、最终被受众接受并再传播的过程。具体指在信息源、传播媒介、受众这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下,谣言所历经的产生、传播、再传播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康庄 《江淮》2012,(7):50
"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谣言本为无本之草、无源之水。但谣言自古有之而从未绝迹。现实社会生活中,谣言是指那些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为公众感兴趣的、未经证实的事物、事件或问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国界,便成了"网络谣言"。由于网络的便捷化、即时性与无边界特性,使得谣言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迅速。同时,网络传播的主体变成了众多普通网民,人人拥有发言权,个个掌握"麦克风",低门槛、开放式、即时性的网络传播渠道让小道消息、八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网络政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网络政治谣言因其国际传播的即时性、传播路径的隐形性、"蝴蝶效应"的危害性而对党群关系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在国际预期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前、国内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处置时以及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展演变后等场域,极易产生、传播与复制网络政治谣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政治宣传的需要、国内社会矛盾频发中利益表达的需要、网络媒体新闻话语权争夺的感官刺激以及网民在负面情绪驱动下的非理性行为是造成网络政治谣言传播的多维诱因,给党群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形成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引发公共政治危机、阻碍党群良性互动等负面效应。对此,必须依靠政府治理系统——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社会的透明度;法律支持系统——健全网络法律规范,实现法治思维转变;信息管控系统——加强网络监控管理,构建谣言预警机制;公民意识系统——提升干群媒介素养,推动党群和谐互动等对策进行治理,促进党群关系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求贤》2012,(4):28-29
当网络谣言现身时,是追求点击率和商业利益为先,还是以社会效益为重积极防谣辟谣?这是考量互联网企业、网站社会责任意识的一块试金石。网络谣言,最初大都是通过网站的论坛、贴吧、徽博发布和传播的,在谣言的升温发酵过程中,或许网站并非始作俑者,但一些网站“心知肚明”却听之任之的态度,无疑为谣言的迅速扩散打开了方便之门。信息堤坝筑...  相似文献   

8.
微博信息传播的迅速、聚合和裂变,耦合了谣言信息的传播要求,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加强对微博谣言信息的防范与治理,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建立有效微博秩序,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北京市科协等单位发布了2014年十大科学类谣言,其中包括"地暖辐射会致白血病"、"吃一碗方便面花32天解毒"、"瓶装水暴晒后有毒不能喝"、"Wi Fi辐射会损害健康",等等,这些谣言多流传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刘晓勘指出,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因此更应该努力做谣言的终结者。(《人民日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和社群化等诸多天然优势,在信息传  相似文献   

10.
《前线》2020,(8)
正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防疫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核心话题。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谣言随之而来,有的是无意传播,有的是刻意捏造,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其实,谣言的历史十分悠久,从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终其一生为"亡秦者胡也"这句谣言所困扰,到如今互联网上辟谣经常追不上造谣的速度,谣言总和一些事件如影随形。据一项统计表明,66.2%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中过谣言的招,73.5%的受访者认为谣言会扰乱社会秩序。为什么谣言能够惑众?深究其因,其一,谣言抓住了人们对信息的急切需求特点。谣言不是事  相似文献   

11.
<正>谣言是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任何社会都存在谣言,谣言无处不在。当前,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容易滋生谣言、传播谣言,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谣言满天飞现象就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正上海解放前后,"美国之音""台湾广播"等媒体以及国民党匪特、唯利是图的投机商人、原国民党政府的旧职员等制造、散播了许多谣言,如"共产党是共产共妻的"等。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在上海传播的谣言主要特点是意识形态化色彩浓厚,核心政治倾向是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破坏新生政权。这些谣言扭曲和丑化共产党形象,散播虚假消息,给社会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针对这些谣言,中共果断开展了反谣言行动,化解了谣言带来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13.
郭庆晨 《求贤》2011,(5):53-53
时下,流言甚多,又常常飞速传播。诸如前几年的毒香蕉;前不久的食盐抢购…… 从理论上说.彻底根治谣言的传播不可能.但如何把谣言的负面危害降到最小.人们强调的多是政府必须及时发布权威消息,媒体报道时必须客观、全面、透明。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谣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巨大的能量冲击着整个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分析谣言的生成机理、传播路径及其运行机理,采取措施尽可能地预防谣言滋生、控制谣言传播;及时公开事实真相,消灭谣言生成和萌芽的种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铲除谣言滋生与蔓延的土壤;健全法制加强管制,提高谣言制造和传播的成本;重塑官民信任体系,唤醒谣言认同与接受的迷途;敦促公众理性思考,增强谣言分析与鉴别的能力成为网络谣言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刘河元 《世纪桥》2012,(19):51-52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网络谣言会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多元化、失范和迷茫;网络权威渠道的信任危机、网络空间的"蝴蝶效应"和网络话语权的开放性是网络谣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治理网络谣言需要政府、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从主观上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从客观上加强网络法律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朱伟光 《党课》2010,(14):76-77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发布者。而网络传播的特殊性使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就可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没有技术、文字的把关,缺乏道德的约束,这给一些谣言传播者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7.
杨畅  唐励 《新湘评论》2020,(5):54-55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鏖战正酣。我们关注到,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涉及疫情的各种谣言一刻也没有停止,不断地在制造乱局、搅乱人心。当前,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自媒体的高度发达,云传播技术建构起了快捷、立体、全息、互动的新型传播格局,使得这次疫情中的谣言传播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比其他时期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危害程度更大等特征。尤其是因为疫病的高危性特点,在暂时无法完全知悉病毒本性的背景下,各类谣言客观上更加引起了民众的焦虑与恐慌。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毋庸争辩的事实是:我国已成为互联网大国,网民人数已超5亿,比一些大国的人口总量还多。网络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舆论形态,给信息传播和人们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由于其"表达"门槛低、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互动快捷,一些谣言和诽谤也乘机"搭车"而上,给国家、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角色失范干扰了网络生态环境的发展,日益成为影响新媒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新媒体角色失范表现在信息失真、舆论导向失范、舆论监督权利被无限放大、伦理道德失范、管控失范等多方面。新媒体角色失范与网络谣言传播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为网络谣言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信息源、技术平台、心理根源、文化基础。规范新媒体的发展,既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治理网络谣言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感受网络的魔力、享受网络的便利的同时,也时常遭遇网络谣言的侵扰甚至伤害。尤其是围绕特殊人群、利益分配等热点议题发生的恶意谣言、政治谣言,成为传播、宣泄社会非理性情绪的重要载体。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和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美国同样也深受网络谣言侵扰之苦。1996年,美国出台了《电信法》,明确将互联网定性为"与真实世界一样需要进行管控"的领域,构建起以"法制保障、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