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木湛清华     
孙哲 《前线》1999,(11)
全球的大学和学院有近万所。提到中国的大学,就不能不提到清华大学。清华园是大师之园、教育之园、科技之园,清华大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共和国的骄傲。清华大学前身为清华学堂,创建于1911年,系清王朝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创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辛亥革命以后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改建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举校南迁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翌年又西迁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迁回北平清华园原址复校,发展成为一所拥…  相似文献   

2.
今年8月,21名清华学生接过了已经传递了16年的支教“接力棒”,奔赴西部。他们之中,有15名共产党员。 每当毕业季,在清华大学,都有这样一批学生,他们选择了与投身职场、出国留学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向,赴西部、奔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支教,为贫困地区的孩予播种知识与希望。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是西部计划支教志愿者的格言。每年,清华大学都会从全校30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遴选出一批志愿者,经过为期一年的培训后,送他们到西藏、青海、甘肃等地的对口学校支教一年,然后返校读研。  相似文献   

3.
中共清华大学地下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徐心坦刘文渊清华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风雨中诞生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民族屈辱的印记深深刺激着清华师生的爱国之心,激励大家追求进步,寻求救国道路。19...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特别活跃,学生们经常干的一个活就是驱赶校长,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当得很狼狈。然而,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任何时期,清华学生喊出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1962年,梅贻琦在台湾去世,大家把他安葬在他亲自创办的清华原子能研究所(后改称新竹清华大学),他的墓地被称为梅园。一年一度,新竹清华人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梅”活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5.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武汉、南京、上海相继失守,平津告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在战火中辗转迁徙,最后来到云南昆明黄土坡的大普吉村,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称“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三校师生分批返回平津,恢复北大、清华、南开大学三校。在前后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师生与云南各族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深厚友情。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些享誉海内外的教授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6.
1966年6月,一支由528人组成的全国最庞大的工作组进驻清华大学,接管了清华“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运动领导权。工作组进校后,清华大学各级干部被挂职审查。即使在工作组撤走之后,清华校内出现的几个红卫兵组织也未能解决干部问题。在短短的4个月里,广大干部及教师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迫害。同年12月19日,清华最大的红卫兵组织、在当时一统清华“文革”的“井冈山兵团”成立。不久,兵团内部出现了不同意见,对包括干部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分歧日益加剧。1967年3月《红旗》杂志第5期发表了关于清华工作组在干部问题上执…  相似文献   

7.
梦圆清华     
清华是我的一个梦。第一次到清华是10年前,去圆明园游玩路过。站在校门前驻足流连,难舍难离,却一张相片也没敢留下,恍然想起《荷塘月色》中的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清华对于我是个梦。10年后,2009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两个半月的时间,让我亲近清华,感悟清华,梦圆清华。  相似文献   

8.
对一个人来说,死于邪恶势力的暗杀是最不幸的。然而,直面邪恶势力的暗杀都毫无惧色的人,才可谓是真的勇士。学者、诗人闻一多就是这样的真的勇土!“何妨一下楼”主人挂牌治印闻一多早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与北大等校相比,当时清华在开展政治活动方面是比较沉寂的,但是,在“五四”运动历史潮流的裹挟下,充满激情的闻一多最早投入了这场运动。从书写张贴《满江红》到组织同学上街游行;从闻发改良清华的思想到组织“立社”的实践,闻一多一直在努力探索拯国救民的真理。清华大学毕业后,他留学美利坚,归国后继续执教于清华。多年来目睹…  相似文献   

9.
《当代党员》2006,(4):F0003-F0003
重庆清华中学渊源于清华大学,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董必武同志指示,创建于1938年,因学校筹办者和主要任课教师的系清华大学校友,教育家傅任敢先生受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委派出任学校首任校长,定名为重庆清华中学。  相似文献   

10.
清华师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48年4月清华大学校庆纪念特刊“社论”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清华是爱国的,所以我们痛恨中国的罪人,惟其我们清华是爱民族的。所以我们反抗民族的仇敌。”“目前可能是最黑暗的时间.但前面一定是圹远与清明。暴风雨即将过去。新清华的航船.即将驶入充满阳光和微风的大海。”在这种必胜的信念激励下.在中共地下党的引导和影响下.清华师生积极进行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终于在1948年底,迎来了清华园的解放。  相似文献   

11.
一二九运动前夕的1935年11月,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姚依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位年方十八,从皖南贵池县来的热血青年深感国势的内忧外患,积极投身革命洪流。12月9日,北平这座文化氛围极浓,知识分子聚集的历史名城,爆发了党领导下的,主要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生参加的一二九运动。他们高举抗日救国旗帜,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口号,向国民党反动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姚依林参加了由党领导的清华大学民族武装自卫会的工作,并任北平市学联党团书记。与清华学生会主席黄诚一道参加了北平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工作。 姚依林、黄诚等学联党团骨干组织的爱国学生运动有效地打击了北平反动当局,推动了全民反日抗战形势的发展。一二九示威游行的第二年,北平当局为了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终于撕下伪善面具,直接派军警包围学校抓人。2月29日,正在学校商议对策,欲重新联合起来的部分进步清华学生被反动军队包围,反动当局的这一举动,明摆着要把进步学生一网打尽。对于反动当局包围学校,公然搜捕学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紧急召集有关人士商讨应付办法。当时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吃过晚饭,正欲赶到梅贻琦家中开会。刚要出门,迎面撞上了气喘嘘嘘的两位学生,一位是他认识的  相似文献   

12.
孟醒 《党史博览》2009,(5):23-27,52
许立群和熊向晖是南京中学和清华大学的同学。熊向晖在《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说:“1937年2月,我在清华介绍他(指许立群)入党。”  相似文献   

13.
林卫国 《党史文汇》2011,(11):52-56
近几年来,笔者在研究“海外华侨与祖国抗战”的过程中,采访了一些抗战爆发后自南洋回国参战的归侨老兵,获得了一批反映中共抗战的重要史料,其中有三张鲜为人知的历史照片至为珍贵。  相似文献   

14.
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呀!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上帝!快给我些光明罢,让我好向前跑?”上帝慌着说,“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朱自清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6岁时移居扬州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并考入北大预科,后转入哲学系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从此一生服务于清华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他随清华大学迁入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授抗战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  相似文献   

15.
华夏精英     
《党史纵横》2001,(8):48-48
男,汉族,1901年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专攻建筑专业,获美国彭省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任教授。回国后,曾先后任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解放前,历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专门委员、中央研究院院士。  相似文献   

16.
华侨被孙中山誉为“革命之母”,有支援祖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传统。据国民政府1910年 6月统计,福建籍华侨近300万人,占当时海外华侨总数的八分之三。 抗战开始后,闽籍华侨以人力、物力、财力报效祖国,热情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7.
冯仲云,江苏武进人,1908年生,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1926年考入清华学校大学部数学系,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选为清华大学支部书记。1930年5月被捕入狱,10月逃出后,到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先后担任过中共满州省委秘书长、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等职;1945年9月任苏军沈阳警备区副司令。1946年当选为松江省政府主席。  相似文献   

18.
面孔     
《廉政瞭望》2011,(10):8-8
蒋南翔:开创新清华 清华百年,蒋南翔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从1952年起,他领导清华近14年,重视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首创政治辅导员制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红色工程师”,影响极其深远。有文妾评论说:“今天的清华,仍然是蒋校长的清华。”  相似文献   

19.
杨红彬 《党史博采》2011,(11):49-51
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培养工业技术专门人才的学校。它的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学院,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延安迁至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与原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合并,仍定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  相似文献   

20.
进入“日据时期”后,大批东亚爱国志士纷纷来华,他们与中国人民一起同仇敌忾,继续从事抗日运动,其中包括来沪留学的部分东亚青年知识分子。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李滢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正式入党。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临危受命,曾担任中共同济特别支部书记。不久,他毅然投笔从戎,成为职业革命者。抗战胜利后,他重返祖国,继而投身朝鲜战争,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朝鲜文译者。透过李滢来个案,可以看到,在中国投入革命活动为东亚青年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依托于组织力量实现抗日救亡的出路。许多像李滢来一样的东亚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放弃平静甚至优越的生活,在中国投身革命洪流,他们在塑造一个个生动案例的同时,也为中国抗战和祖国民族独立与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