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陈小葵 《学习论坛》2006,(11):78-80
受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文化精神的影响,古代中国社会形成了浓厚的以追求"无讼"为特征的"和谐"诉讼文化,这种诉讼文化的遗风余韵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无论我们对其有着怎样的评价,它都是我们在建设法治国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及现代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唯一五千年连绵不断是由其特质和属性决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德文化、善文化、和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历史先进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人本、理性特征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较之于西方文化的宗教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显得更为人文和理性.而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那个时代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文明思想,是人类思想的高峰.孔子思想在西汉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后,引领中国在2000多年中领先世界并维护着国家统一.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超越和前进.  相似文献   

3.
岳远尊 《世纪桥》2008,(10):106-107
中国古代文化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是王权主义的形成与强化;一是道高于君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其中王权主义是其基本特征。当今王权主义已经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关注公共利益的社会,一个以和谐为主题的社会,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从而为传统文化、传统荣辱思想的当代价值转换创造了历史前提。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现代道德观念的总体价值导向为:以关注社会公共利益为基点,塑造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健康人格,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化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是王权主义的形成与强化;一是道高于君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其中王权主义是其基本特征.当今王权主义已经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关注公共利益的社会,一个以和谐为主题的社会.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从而为传统文化、传统荣辱思想的当代价值转换创造了历史前提.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现代道德观念的总体价值导向为:以关注社会公共利益为基点,塑造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健康人格,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5.
正在古代众多智慧巨星之中,庄周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位,尽管一生穷困潦倒,却始终是保持纯洁本性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而且,他在文学方面的影响也极为深远。但就是这一位古代文化先贤,被曲解、阉割甚至诋毁了两千多年。由于形成了一种潮流,一提到庄子,就会和消极避世、尖酸刻薄联系起来,甚至扣上种种莫须有罪名。一、"无为而治"到底是什么意思?"无为而治"是庄周"道论"中关于治国的根本思想。面对礼崩乐坏的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伦理道德长期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样也渗透在法律制度中。儒法合一是我国古代传统法的特点,也是中华法系的特点。从中国古代诉讼制程序的角度看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传统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诞生于古希腊城邦制的古代西方政治学和根植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古代中国政治学的比较分析,提出古代西方政治学及其在近代的流变具有开放性、批判性和创制性的特点,而古代中国政治学所显现的则是封闭性、御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基于此,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学,我们要继承、弘扬古代中国政治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批判地借鉴古代西方政治学所具有的开放性、批判性和创制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吴秋红 《理论学刊》2005,(10):33-35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是中华法系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中华法系的若干特质,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教育形式结构的双轨制;二是培养目标的功利性和教育对象的局限性;三是教学模式单一化和教育内容儒家化。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谐、等级、秩序等价值理念,与古代文官制度紧密结合,成为统治者维护政权稳定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此同时,这种稳定性也带来了政治或制度的惰性,削弱了文官制度内在创新的动力,导致其运行效率日益不足。研究分析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官制度的影响,可为当今我国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提供借鉴,即制度建设不能抛开价值性因素进行单纯的结构性构建,文化创新的滞后会导致制度的僵硬,加强文化创新会提高整个制度对环境的应变与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学风是伴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中国古代书院学风和古代自学风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讲德行重教化,讲究稳定的治学精神、原则和态度。它的形成与学生的学习风气和老师的教学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学风推崇自由讲学,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善于总结,对学生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天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学风。  相似文献   

11.
<正>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新中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那么,古代的议事会怎么开、官员们又是如何表达民意的呢?"朝参"与"集议"古代中国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但难免有局限性,因此才有了"朝参"和"集议"这两个会。"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原本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朝廷)参拜皇帝的一种形式,古装戏中常出现的君臣在朝廷上问答的场景,其实就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民惟邦平、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六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作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着协调社会矛盾,限制和软化专制暴政,培育“贤臣”和“明君”;为近代中国人民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衔接点;锻造了中华民族御侮图强的爱国主义;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民本貌似民主,使许多人混淆民主思想与民本思想中重民、仁政之类的思想界限,误把民本当民主,妨碍人们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妨碍国家政治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学风是伴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中国古代书院学风和古代自学风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讲德行重教化,讲究稳定的治学精神、原则和态度。它的形成与学生的学习风气和老师的教学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学风推崇自由讲学,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善于总结,对学生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天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学风。  相似文献   

14.
今古相通,古代官德文化中至今仍然闪耀着历史光辉的为官者的"勤政务实"、"清廉从政"、"为民亲民"、"谏诤敢言"、"修身立德"等精华内容,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和珍品,穿越历史时空,于数千年后仍有助于党政干部了解现代官德规范与古代官德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从古代官德文化精典中汲取思想营养,为当今的官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当古代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试图用物质世界本身来回答“世界的本源”这样的问题时,人类就开始逐步摆脱原始宗教神秘自然观的束缚,表现出唯物主义的情感。古代人认识自然的独特方式,积累的自然知识所具有的整体性、直观性、简单性、经验性和猜测性这些特点决定着古代的唯物主义只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出现频率较高、内涵丰富的植物意象。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杨柳”已蕴涵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杨柳”寓送别、思乡之意;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柳”寄托着超尘隐逸的情怀;在有的古代诗词中,“杨柳”还刻画春天的景象、抒发着喜悦的心情。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与图书编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爱平 《理论学刊》2006,(10):91-94
中国古代的图书编纂活动规模浩大且沿袭不衰,形成了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独特的人文景观。图书编纂作为一项学术活动和文化举措,统治者的政治目的并不能完全取代或掩盖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长远意义,这就是保存典籍、传承文化。因为文献典籍的编纂活动,既是文化传统的体现,其本身又传承、积累了文化。中国之所以被誉为文明古国,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之所以从未中断,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的问题,同是西方学者观点也大相径庭.国内学者在反驳中国古代无哲学之说时,往往致力于寻找中国古代思想学说中与西方哲学相类似的那种思辨特征.其实,判断某一民族的思想领域中是否有哲学的理论思维,应以是否有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理论回答为标准.中国古代思想家显然有着哲学思考的丰富阅历和解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中国古代哲学具有认知对象的混成性、认知范畴的意境性、认知方式的直觉性等特质,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所独有的认知特质,中国古代哲学正是以这种独有的认知特质丰富了世界哲学文化的多样化存在.  相似文献   

19.
从学理层面探讨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具有"审美与生活相同一"的特异品格,并同经典美学"审美超功利、无目的"话语模式迥然异趣,而被人们命名为"后现代"或"现代"的文化,但其与"前现代"即古代审美文化资源的联系却被大大忽略.其次,当代审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直接相关,也因此显示了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间难分难解的历史联系.再次,当代审美文化中"传统"审美文化资源以"道不远人"的哲学-美学精神,同当代语境中的"现代"、特别是"后现代"审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补与融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杨立新  陈曦 《新长征》2006,(8):58-59
中国古代教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既受到人文主义传统思想的影响,又最能体现中国人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行为。从根本上说,中国古代教育以体认人的本性为基点,以人类社会生活为致思对象,以古代伦理道德原则为衡度标准,以建构和阐述国家与社会的理想发展模式为基本内容,以培养治国人才为终极目的。对于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