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应坚持规划引导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坚持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统一,坚持探索发展模式与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的城镇化建设实践证明,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完善发展规划,着力提升城镇的集聚效应,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前提。二是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动力。三是转变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四是推进中心镇建设,进一步放大辐射效应,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抓手。五是注重人文关怀,尽快实现居民文化自觉,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有着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优化金融机构区域布局,扩展欠发达地区和乡镇金融服务覆盖面;创新金融工具,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多样化需求;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创新金融机制,为新型城镇化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京津冀区域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建设城镇化,探索出许多好的经验做法,对推进京津冀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有较强借鉴意义。本刊联合天津市委党刊《支部生活》、河北省委党刊《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然而这并非城镇化的唯一模式。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以"城乡等值化"实现了就地城镇化,即通过城乡之间生活"不同类但等值",从而探索出了城镇化的一种新模式。"城乡等值化"是中国的目标模式,也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地城镇化"可以作为城镇化的一种模式,以乡镇为单位推进土地整理和规划,推进乡镇与中小城市和大中城市的等值化,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  相似文献   

6.
《党建》2014,(3)
正共聚合·共发展·共分享定制区域经济多元体助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采禾国际集团"定制区域经济多元体"是以城市与城镇为主体,根据地方区域资源、产业结构、发展规划需求,量身定制的产融城一体化投资运营模式。通过主题量身定制方式,采禾国际集团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源进入地方区域,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一同打造不同主题的城市综合体、城镇综合体、产业聚集区等,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智造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4,(Z1):112-114
<正>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兼顾为原则,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新路子。新型城镇化是欠发达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深刻认识城镇化规律、遵循其基本原则、探寻其加快推进的  相似文献   

8.
孙浩进  张斐然 《奋斗》2021,(2):23-2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面向"十四五"时期,我省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通过培育增长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高标准建设哈尔滨新区、加强黑龙江自贸区建设推进对外开放合作等战略举措,进一步突破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包双叶 《求实》2014,(8):59-63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发展背景,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和内生动力。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利用国土空间,是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综合考察不同城镇化区域生态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基础上,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的合理布局,才能形成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0.
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实》2014,(8)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发展背景,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和内生动力。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利用国土空间,是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综合考察不同城镇化区域生态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的基础上,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的合理布局,才能形成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1.
毕节市金海湖新区有效发挥新型城市生产要素聚集和扩散功能,牢牢抓住新型城市这一统揽,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毕节试验区城乡统筹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将金海湖新区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毕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建琨对新区寄予极高期许.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成为制度藩篱。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运用观察法和综合分析法分析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存在的制约性问题和问题的制度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进行"人地挂钩"模式、"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和"人口梯度转移"模式的联动改革建议,为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荣伟 《新湘评论》2014,(23):25-25
提高乡镇发展的自主权、主动权,增强乡镇发展的科学性、全面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节点。资兴市坚持以“简政放权”的举措支持乡镇,以深化改革的精神破解难题,以城乡统筹的机制推进发展,有效激发乡镇发展活力。9月16日,国务院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资兴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全省唯一一个试点县市。  相似文献   

14.
《求实》2014,(8)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成为制度藩篱。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运用观察法和综合分析法分析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存在的制约性问题和问题的制度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进行"人地挂钩"模式、"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和"人口梯度转移"模式的联动改革建议,为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安顺市将把这五大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关键环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努力走新路、守底线、奔小康。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创新发展模式。五大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态势已初步形成,但还存在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不足、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薄弱难以满足城镇化需求等问题。为此,应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作用,引领带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基础;科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佛山市南海区在产业较发达的镇(街)探索发展都市型"产业社区",将产业升级与城市升级、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产业社区与生活社区融合发展。在创新土地使用方式方法、产城人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8.
李本和 《理论建设》2015,(2):58-61,113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和增长轴,对安徽区域发展格局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安徽应以此为契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整合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抓紧打造江淮城市群并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特别是皖江城市带应抢抓机遇率先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正>"十三五"期间为中高端发展目标应该坚持和完善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其主要设想是:为解决需求不足问题,需要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扩大消费战略;促进经济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必须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战略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战略;实施新开放战略,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实施新区域发展战略,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点。即实现以下六大战略——1.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既可最大程度释放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福州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8.3%.但是在城镇化建设中,福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质的突出优势却没能得到有效体现,乡镇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开发.为进一步提升城镇的文化内涵,增强城镇化发展后劲,要大力推进城乡文化产业的发展,突显乡土文化记忆,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