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徽的新型城镇化应体现地方区域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安徽加快创新转型发展和实现"三个强省"战略的现实需要。安徽应在遵循国内外城镇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在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新型城镇化的共性特征的同时,还要注意突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从安徽省情实际出发,走体现地方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上应体现区域功能特色,在城镇化的体系结构上应体现网络结构特色,在城镇化的建设布局上应体现生态环境特色,在城镇化的品牌塑造上应体现主导产业特色,在城镇化的文化内涵上应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抓大不放小",对推进发达区域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基于模式角度对发达区域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探索,PPP能够整体把控和有效推进发达区域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发达区域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地方政府应重视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并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抓手,在规划设计、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制度创新等方面为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应坚持规划引导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坚持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统一,坚持探索发展模式与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安徽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地域板块独特,目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新型城镇化做为加快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本课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从城镇化战略转型等五个方面积极推进,走出一条符合安徽实际、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常住人口增长是城市经济活力的体现与人口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城镇常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人口城镇化的难点。本文从常住人口区域变动视角,以劳务输出大省——四川为例,全面分析常住人口区域性变动的特点及驱动因子、人口城镇化面临的区域发展困境,提出人口城镇化的政策选择建议: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配置次级城市与小城镇的公共资源;提高中小城镇的人口积聚能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用城镇经济活力积聚人口;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需要城乡统筹政策做支撑。  相似文献   

6.
李明 《江淮》2012,(6):20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三化"联动,不仅符合当前我省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是新形势下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更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产城融合。尊重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借鉴周边城市群发展经验,结合安徽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推进江淮城市群的发展,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省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效显著,但发展的潜力空间还未得到充分释放,还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为此,应着力推动新疆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区域特色小镇;切实有效地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人口聚集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继续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积极争取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但也暴露出耕地面积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压力加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应推进绿色城镇化,打造生态城市;提高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大保护环境力度,集中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广安区坚持走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之路,以工业经济的强势扩张,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以城镇规模的快速拓展,为工业化进程搭建广阔平台,“两化”联动聚集了加快广安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提出必须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城镇化发展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强大动力,是中国经济复苏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把握城镇化发展蕴含的巨大机遇,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秀英  乔宝辉 《世纪桥》2012,(23):128-129
摘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反过来城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结构的调整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分析两者关系入手,指出二者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统筹安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安徽省境内一个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主轴,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支撑,以合肥经济圈为核心层,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和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发展为两翼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它实际上是一种由多层次政策交叉覆盖而形成的开放式综合性立体化统筹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具有着鲜明的安徽特色与时代特征,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目前安徽区域发展还很不协调,主要表现为这些规划的示范区和实验区及其内部各行政区之间,往往都是自成体系,彼此之间由于缺少统筹与协调,还没有形成各区域之间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安徽区域的发展,总体上看是南强北弱,特别是皖北及沿淮地区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面对新形势下"三区一圈"跨行政边界功能区的整合与治理等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统筹安徽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京津冀区域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建设城镇化,探索出许多好的经验做法,对推进京津冀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有较强借鉴意义。本刊联合天津市委党刊《支部生活》、河北省委党刊《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应发展欠发展”的经济学概念,并对其内涵作了讨论。结合安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从营造报酬递增环境,引导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位优势、加强文化建设,培育区域人文精神、致力于制度变迁,提高组织活动效率、实施能力创新,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等五个方面,对安徽等应发展欠发展地区的发展问题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党史纵览》2010,(3):F0002-F0002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橱起点燃了助推器。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四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着工业化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力不强,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融合不够,不同区域之间“四化”发展水平不同等问题.为此,要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通过区域信息化的协调发展推进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区域发展模式是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存在着时间上的演化和空间上的分异。文章研究了浙江省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演进的特征以及省内区域发展模式的差异。尽管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总体呈现由不协调向协调转变,城镇化进程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发展。两者关系在浙东北区基本协调,以宁绍模式为典型;浙东南区协调程度较高,以温州模式为典型;浙中区基本协调,属于混合模式;浙西南区则是一种低水平的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态势已初步形成,但还存在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不足、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薄弱难以满足城镇化需求等问题。为此,应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作用,引领带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基础;科学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国务院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石家庄市又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这些都给石家庄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探索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必将对石家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