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并把推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高到中国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一直进行着与时俱进的变革,通过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合起来,并最终以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国家制度和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2.
陈亚联 《前线》2020,(1):31-3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优势由理论、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领导力量等因素汇聚而成,在与中国传统的民族地区治理体制、苏联民族共和国联邦制以及当今世界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案相比较中显现。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进一步研究如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民族地区治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来论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第一部分概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历程。第二部分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政策,即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民族联邦主义、以英国为代表的地方自治制度和以西班牙为代表的议会君主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比较。第三部分详细指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少数民族权益、促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认同、为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4.
民族问题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核心和要害问题.为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应与时俱进地从制度上顺应和推动民族交融一体,以"去标签化"和"非政治化"作为处理族群问题的基本方向,从制度上不断淡化公民的族群意识,防止族群意识与地方意识相互叠加强化,从根本上铲除一切形式的地方民族主义赖以滋生的土壤,着力改革调整不合时宜地强化族群意识、族群身份的思想理念和制度设计,使公民自觉将自己首先认同为国家的公民(中华民族的一员),大力增强各族会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严庆王跃 《探索》2022,(5):79-95
历史政治学的视角不仅有助于清晰解释当下中国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关联性,而且有助于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制度及行为的由来。历史政治学的历史视野、经验研究取向和求治导向适用于解释中国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历史合法性与内在机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大一统”政治哲学及政治价值在当代多民族国家整合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党中心模式”凝聚人民的具体方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了历史中国的国家发展路径和政治经验,是党基于历史逻辑和历史经验建构现代国家、实行民族整合的重要举措,满足了应对当下内外复杂形势、化危为机的现实需求,能够在民族向度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远景探索提供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践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当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优化民族工作实践,把培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作为长远、根本措施。历史政治学可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的研究路径,而作为案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则为历史政治学增添了新的学术主题。  相似文献   

6.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翻开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祖国统一而不懈奋斗。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进入了发展进步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要以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优越的社会制度、坚定的民族自信为基础,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正确道路的指引、先进制度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等前提条件。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稳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新时代的辉煌成就使民族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征程上的接续奋斗必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础之上,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进步性和多方面显著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制度保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为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要确保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治理主体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性,形成国家主导下共建共治、蓬勃向上的国家治理新气象。  相似文献   

9.
宋月红 《前线》2017,(8):39-4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之所以在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其思想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民族理论,其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历史上国家长期统一、中华各民族相依并存,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格局,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探索,为中华民族富起来注入了强大动力。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成果,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战略部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凝聚民族思想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征程推进中华民族凝聚与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各族人民生存发展与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新征程促进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经济实践中的努力方向,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民族政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和巩固提供制度保障。新征程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而言,在民族经济交融基础之上,存在着由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向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2.
认同中国道统与肯定家族宗族的亲缘聚族的国族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民族思想的两大文化构成和文化规定。他自认中国道统为其三民主义的思想基础,其意义在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确立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合法性基础与中国文化的骨干,保存、恢复和建立了民族的凝聚力。其国族主义的意义或目标即在做成一中间社会,将中国各族融成一极大的文明的国族团体——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3.
周光俊 《探索》2022,(5):96-106
处于民族、国家和世界体系三重政治结构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既需要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也需要在这种结构下保持疆域的完整、民族的多样、国家的持续发展。从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属性来看,作为一个共同体存在的中华民族不仅需要国家场域予以确认和认可,更需要世界维度的他者认可,而民族国家主体的唯一性确保了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受制于三重政治结构的约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的格局,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制度建构、形态特征和政策选择。在非均衡的格局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呈现出递进式与复合协同式的交织,体现为主体的复合性、任务的交织性和目标的交融性。因此,需要塑造一种共命运的民族共同体以实现民族的演进,完成国家统一与民族国家建设以实现国家的演进,以新的世界秩序的形成助推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4,(4):5-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时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  相似文献   

15.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基本武装力量已经被消灭,一个崭新的中国在世界的东方屹立。这时,建立一个中国人民自己的国家政权提上了议事日程。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参考巴黎公社和苏联建立国家政权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领导人民建立属于人民自己的政权的自觉意识。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制定并真正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之前,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探索过渡时期,即经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并据此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构。建立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但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这个革故鼎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国家制度创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与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性地建立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14,(3):7-9
正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  相似文献   

17.
《探索》2016,(6)
西力东侵改变了中国国家形态演进的轨迹,传统的"家-国"政治体系缺乏必要的政治动员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胜出,构建民族国家成为近代中国的必然选择。构建民族国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国家认同的具体对象。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构建认同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成为全民共识。西方国家施加的外部压力,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促进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这种愈发稳固的中华民族认同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弥合了国家疆域与民族区域的张力,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石,为执政者提供政治动员的思想资源,并构成国家认同的内核。然而,在民族国家发展阶段中华民族认同有弱化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全球化时代凝聚全民族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为此,需要加强中华民族认同建设。  相似文献   

18.
蔡霞 《学习月刊》2012,(5):15-17
中国共产党是通过夺取革命胜利,在专制主义废墟上建立起新中国的。这就赋予中共执政多重历史使命,其中之一是领导建设现代国家制度,用社会主义的宪政民主支撑并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过,努力建设现代宪政民主的国家制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实现国家现代化、复兴中华文化、贡献人类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三个重要维度。近代以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只有在现代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国家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目标。国家的繁荣富强只是奠定民族复兴的基础,文化复兴才是民族复兴的标志,只有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才是中华民族真正伟大的复兴,复兴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维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天下意识和人类关怀的伟大民族。近代以来,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的先进中国人仍然高度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责任,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也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不仅仅局限于本国与本民族的发展,也以贡献人类社会为责任和追求。  相似文献   

20.
建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是解决民族问题精神力量的核心。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必须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必须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必须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紧密团结各民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