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探索》2016,(2)
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根基。价值观与人的精神生活是内在统一的。随着中国价值观的发展变化,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的历史转换过程。在这一历史转换过程中,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博弈,带来了社会信仰的动摇与缺失、社会道德的失范与滑坡、价值追求的纠结与迷失等现实困境。伴随着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环境的变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迫切需要新的精神生活。鉴于价值观与精神生活变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必须以当代中国价值观整合当代中国政治信仰、重凝当代中国价值共识、重塑当代中国社会公德、重置当代中国生活方式,以此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2.
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了军人与党、人民、国家、职业、自我的关系,突显了军人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精神价值。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既立足时代发展,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共产党文化传统、人民军队文化传统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代表了当代军队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充分认识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素和传统基因,紧扣精神涵养、传统熏陶、行为锤炼三个方面积极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必将有效推动当代军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平飞 《党史文苑》2010,(5):51-53
当代军人核心价值现充分反映了军人与党、人民、国家、职业、自我的关系,突显了军人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精神价值.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既立足时代发展,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共产党文化传统、人民军队文化传统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代表了当代军队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充分认识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素和传统基因,紧扣精神涵养、传统熏陶、行为锤炼三个方面积极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现,必将有效推动当代军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探索》2016,(2)
当代中国价值观展现的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与价值取向,是多元社会主体在交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共识的集中表达,是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认同。其意义与功能体现为引领中国社会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诉求,丰富社会关系,塑造价值共同体,形成"社会共识"。从理论与实践的内在本性而言,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影响力、感召力与凝聚力有助于增强价值的选择、整合与规范能力,推动价值共识与价值自觉。从未来价值取向而言,需要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基点,强化多元社会主体的共同价值信仰,整合与引导多元社会思想发展,规范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增强社会主体的价值自觉与自信,进而凝聚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5.
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提升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功能问题的焦点。先行澄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提法有何创新,是研究如何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的逻辑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法的创新主要有四:提法意在为全社会树立一个可以共同认同和践行的价值准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为适应社会结构分层化、价值主体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的现实,对以往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创造性重构和细化分层,具有现实针对性;批判性地"兼收并蓄"了各种思想资源,与历史、时代和现实息息相通,具有价值张力和辩证性;对传统单一价值观进行的创造性重构和细化分层,具有可操作性和未来启发性。当代中国,应该以整合调整各种社会利益来筑基、以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来固本、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来涵育等三大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之源,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力量之源。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盲目的,而是历史的、理论的、实践的、价值的多重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信的指引与灵魂;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文化自信的实践与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价值根基。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理想信念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和集中体现,二者都属意识形态范畴,两者的内在统一性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先进性、根植和服务于实践的现实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坚定理想信念是相互助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代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对西方价值文化的借鉴与超越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吸收与发展。进一步讲,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不仅引领着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而且超越了国界,指向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理想,为世界问题的解决提供基本的价值遵循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文化价值标杆,因而,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重的维度,而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其价值内涵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不仅是人民群众价值需要与发展的集中表达,也是中国道路的价值表达。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根源于中国道路,其发展也服务于中国道路。因此,中国道路的发展催生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也必须立足于中国道路。我们既要在坚持中国道路中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又要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纽带,为中国道路的发展广泛凝聚价值共识,推进价值自信与道路自信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理念,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渊源。"民惟邦本"的重民思想、"民贵君轻"的爱民思想、利民富民的惠民思想"铸造"了其历史基因,坚持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锻造"了其时代精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共建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塑造"了其当代灵魂。  相似文献   

11.
陈再亮 《世纪桥》2012,(17):114-115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要从理论上认清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本质联系,探思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内涵上的一致性,把握价值形成的规律性以及教育的育人性,提高官兵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2.
《探索》2015,(4)
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体现中国现时代精神价值、充分展现中国国家形象和反映中国国家软实力灵魂的价值观体系,包含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梦"等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观等内容。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凝练,而中国梦则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通俗表达。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理念,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想支撑,是型塑当代中国国际形象的总抓手。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对外传播,首先要强化内功,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还要加快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凝练、具象化和活化性阐释。在传播策略方面,应充分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吸引力、亲和力、感召力,注重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培养,以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展现当代中国新形象。  相似文献   

13.
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只有挖掘出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由此真正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宏观、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即"天人合一"的宇宙系统观。从这个角度梳理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从中提炼出在当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并有可能争取世界各民族共同接受的三个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而不同";人与自我的关系:"内求自省"。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锚定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同时,这四大着力点中蕴涵的文化建设理念、维度、视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实践性和价值性。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七月一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精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本质要求和应当坚持的科学态度,是统一全党思想、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往开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行动指南。《讲话》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时代内涵,对于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胡锦涛同志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中国的制度构建、社会治理和公民的内在思想及外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客观实践的反映,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而演进。  相似文献   

17.
公共意识是存在于国民个体意识结构中的以社会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文化精神。立足当代生活世界变迁,是考察中国公共意识生成及其价值的时代依据与现实前提。文章认为,公共意识是一定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生活的观念形态;公共意识的生成,既从根本上依赖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又贯穿着主体文化自觉与理性建构逻辑;公共意识作为植根于社会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具有显著的社会形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意识的健康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和历史必然性。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的生成、建构与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民族复兴、追赶时代、改善民生、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多重价值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处理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是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偏重"集体"和当代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则"集体"退隐"个体"出位,这两种倾向都不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本义。实际上,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实现过程,是在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保持必要张力基础上以集体为取向的价值实现过程。这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集体主义的深刻阐述,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指针,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群己关系的主张中也有可汲取的丰富营养。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反传统"的方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转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范式,抛出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时代课题。百余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地创造性转化,并有机熔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蕴含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逻辑归宿和价值取向,既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超越,也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危机的警醒和回应,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探索》2015,(3)
传统意义的道德与人性之间始终存在着张力和冲突,人类的道德价值始终在这种张力和冲突之间,按照历史逻辑特有的规律演进。当代中国正处于"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重构、文化的转型,特别是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如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等所谓的技术革命,更使得既有的道德价值面临激烈的挑战和冲突,从而使道德价值陷入诸如认知和抉择以及实践困难的尴尬境地。集中表现为"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一元价值观和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突""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现代道德价值观的冲突"等三大冲突、"道德价值抉择的困境""道德价值导向的困境""道德价值虚化的困境""道德价值物化的困境"四大困境以及"自利和利他的矛盾""德福一致和德福背离的矛盾""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矛盾""经济发展和道德滑坡的矛盾""德性伦理和制度伦理的矛盾"五大矛盾。由于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断裂、道德价值的教育缺位、道德和经济的"二律背反"等原因,当代中国人正面临道德信仰缺失以及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上的道德价值困境。要走出道德价值困境,需要从德性伦理、制度伦理、道德因果律等方面对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