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俊青 《理论学刊》2005,5(9):29-30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创新精神的巨人。他不仅给人类留下了丰硕的创新成果,而且给人类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创新思想。在迫切呼唤创新精神的现时代,研究、继承毛泽东的创新思想,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缔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是毛泽东一生带领中国人民所从事的史无前例的崭新事业。毛泽东深知,要取得这一事业的伟大胜利,没有人民群众不断的开拓创新是不可能的。因此,毛泽东极力提倡创新。他说:“特别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应该‘标新立异’。”[1](P750)他一再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自己“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除旧…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面旗帜。特别是他的书法实践与成就,把中国书法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现代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尤其是毛泽东自创的“毛体”草书,可谓炉火纯青,步入了书法艺术的最高殿堂,被公认为是一位“无意书名而闻名”的书法大家。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经历了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他的书法演变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1年以前的青少年时代。这个时期毛泽东接受了国学传统教育,打下了严谨而深厚的书法基础。在求学时,他广泛研究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的…  相似文献   

3.
罗斌 《湘潮》2013,(11):16-17
毛泽东是一位书法大家,他的书法艺术被书法界尊为“毛体”。然而,世人只知道毛泽东的书法挥洒自如,雄阔奔放,酣畅淋漓,却不知道他的书法师法何人。考其源,毛泽东的书法能有如此成就,除了得益于他的堂兄兼塾师毛宇居外,更得益于他的书法教师孙俍工。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现代中国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他关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 ,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光辉典范。以毛泽东的名字命名的思想以及毛泽东所领导的革命活动引起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创新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鲜明特色 ,是其科学体系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它体现于毛泽东关心、思索、研究的各个领域 ,是贯穿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精髓。研究毛泽东创新思想与创新精神 ,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继承毛泽东思想 ,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5.
柳栋 《党建文汇》2014,(5):54-54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手书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公开发表。这幅题词震惊了中国书坛,令无数人赞叹。由此.他“非行非草”的书法又一次被世人广泛认知.进而被加冕为“毛体”。这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正古人说:"书,心画也。"书法就是心灵的图像、精神的图解、情感的物化。中国以书法的故乡著称于世,书法是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之一,最具中国特色。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毛泽东堪称首屈一指集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诗人与书法家等大成的世纪伟人,他一生都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年轻时起便在书法领域耕耘求索至老而不倦,在书法表现手法上千锤百炼自成一家而终以韵胜,给人以美轮美奂的享受,让人  相似文献   

7.
综观中国共产党 80年的历史 ,中共三代中央领导核心都十分注重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科学地回答了“古今中西”文化之争 ,解决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出路问题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而且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理论渊源和实践支点。鸦片战争后 ,中国民族危机接连不断。由此而来的各种剧烈冲突 ,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 ,就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以及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相结合 ,对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文…  相似文献   

8.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重要的命题。这一命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具体来说与以岳麓书院为标志的湖湘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熏陶出来的,湖湘文化的经世务实传统和注重现实实际的实事求是精神,深刻地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使得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能够独树一帜地提出和阐发“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名命题。  相似文献   

9.
汪志强 《探索》2002,(4):8-11
恩格斯曾经指出任何一种思想,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毋庸置疑,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了毛泽东,锻造了他“睥睨六合,气雄千古”的文化性格,使其建党学说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因此,吸收、改造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和发展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在毛泽东建党学说中的凸显,使得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毛泽东建党学说的这种联系,对于新时期党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创新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创新。毛泽东以他的创新精神,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解决了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诸多问题。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直接理论成果。后人将从毛泽东创新精神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沙平 《党史博采》2007,(7):23-26
艾思奇是我党内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大众哲学》曾创下连出32版的奇迹,可以说,在他没见到毛泽东以前,毛泽东已经是他的忠实读者了。艾思奇到达延安后,与毛泽东开始了较密切的交往,两人在哲学的交流和探讨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碰撞出一束束闪耀古今的思想火花。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一篇篇震古烁今的著作问世。在长期的来往和接触中,艾思奇对毛泽东敬仰有加,认为毛泽东乃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大师。毛泽东则对艾思奇发自内心的评价:“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个“好”字,意义可谓广矣!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和毛泽东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前后相继的领袖人物,他们都为民族的独立自主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对于孙中山,毛泽东十分敬重,始终给予高度的评价,称他为“伟大革命家”、“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毛泽东在他的著作、演说中,对孙中山的思想、实践与精神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透过这些论述,既可看出毛泽东作为史学家的史德、史识与史才,也可感受到毛泽东作为政治家的气魄、胸怀与敏锐。一、毛泽东论孙中山的思想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其思想的精华是三民主义。对于三民主义,毛泽东作过深入而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次历史性巨大变迁,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进行政治创新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的政治创新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社会建立民主政体的探索,形成了“宪政”图式;毛泽东的政治创新主要表现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形成了“人民民主”图式;而邓小平的政治创新,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形成了“改革与发展”图式。他们的政治创新是21世纪中国理论创新的宝贵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杭州“康庄”,毛泽东漫话《兰亭集序》 毛泽东爱好书法,他的字刚劲雄健,奔放流畅,具有精深的功力素养。这是与他几十年博览群帖,勤写苦练分不开的。他  相似文献   

15.
陶永祥 《党的文献》2011,(6):116-117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亲笔书写并留存于世的文稿、书作数以万计,时间跨度达70余年,这些手书资料完整地反映了他一生的书学经历和书艺嬗变。被称为“毛体”的毛泽东书法,个性鲜明又不违法度,熔铸前人而自成一格,在纵横捭阖的笔墨挥洒中,将革命家的磅礴气势与诗人的浪漫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20世纪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6.
谭征 《湘潮》2012,(5):13-16
毛泽东有着深厚的书法艺术修养和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他的书作,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不是一位专业的书法家,但他却是一位书法巨人;他平生没有鸿篇巨制的书论,但他却铸就了一座无人能及的书法高峰。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被外国思想界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在思想界,梁漱溟可谓大名鼎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他与毛泽东在政协会上那段唇枪舌剑的争论,却是鲜为人知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在“文化大革命”对他的大批判中,人们能从字里行间发现一些他当年的“错误”和“反动”。 中国最后一个大儒/与毛泽东交往几十年/他两次到延安,向毛泽东请教。与毛泽东结下了深厚情谊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梁漱溟与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是个伟人。他独特的个性与其所受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也与他特别喜爱听闻中国古代传奇和农民造反的社会传闻有一定关系。古今社会传奇引发了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的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的思想性格。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这个大人物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舒同的骨气     
舒同一生钟情书法,寄情翰墨,被广大红军指战员誉为“马背书法家”。毛泽东也称他是“党内一支笔”、“红军书法家”。解放后,他先后任陕西省委书记、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重要职务。在“文革”十年浩劫中,舒同身陷囹圄仍忧国忧民,坚强不  相似文献   

20.
“赶考”精神源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建国前的一段对话。它是以李自成进北京城后所作所为为鉴,提出的自我警醒课题,是“两个务必”精神的缩影和延伸。其内涵主要包括:清醒的头脑,清廉的作风,清晰的思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此为基,建立并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道路。今天,我们依然要坚持“赶考”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