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路遥 《湘潮》2004,(4):62-63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批人被俗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那么,这个称谓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他们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的人生历程与归宿又是怎样的呢?  提起“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首先得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5年秋成立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是孙中山联俄政策的产物之一。尽管这所学校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但其招生的对象并不仅限于国民党人,而是包括更多的共产党人在内的中国学生。  1927年7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声明:“取缔”中山大学,并与之断绝一切关系,同时命令各级组织严禁再向…  相似文献   

2.
在中共早期历史上,“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说相当流行。随着历史的大幕揭开,人们逐渐弄明白了它的来龙去脉。但对其中所谓“半个人物”仍感到费解。不久前出版的《杨尚昆回忆录》向世人洞开一角,透露了这“半个人物”就是后来担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徐以新。  相似文献   

3.
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共党内有一个被称作"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群体,他们中既有王明、博古、张闻天、王稼祥、杨尚昆这样的中央领导人,也有夏曦、宋盘铭这样的地方大员。1931年,夏曦、宋盘铭先后被"空降"到湘鄂西根据地,夏曦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是"班长""一把手";宋盘铭任中央分局委员,是"班子成员"。期间,两人有过一段"蜜月期",可两年后却走向对立。两人最终都成了革命烈士,但牺牲的形式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支部生活》2013,(8):50
在中共早期历史上,"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说曾相当流行。前几年出版的《杨尚昆回忆录》披露了"半个人物"就是后来曾担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徐以新。1929年夏,莫斯科中山大学召开了"十天会议"。当时王明远在国内,没有出席。对于该称谓的出现,原中山大学的当事人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种,该称谓是在"十天会议"中出现的;第二种,该称谓是反对支部局的人对以支部局为核心的王明等人的讽刺性称谓。关于"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名单,说法不一,涉及52人。而其中的"半个"就是徐以新,因为他"有时与支部局一致,有时又不一致,观点比较动摇。当时只有十七八(岁),是共青团员,所以  相似文献   

5.
陈昌浩(1906—1967),湖北汉阳人,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9月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是当年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所谓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1930年12月陈昌浩回国,任共青团中央委员。1931年4月他奉命到鄂豫皖苏区后,任中共鄂豫皖分局委员兼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1931年9月至1937年3月,他先后任红四军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总政治委  相似文献   

6.
在中共早期历史上,“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说曾相当流行。随着历史的大幕揭开,人们逐渐弄明白了它的来龙去脉,但对其中所谓“半个人物”仍感到费解。前几年出版的《杨尚昆回忆录》向世人洞开一角,透露了这“半个人物”就是后来担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徐以新。通过打听和查询,笔者得知当年的老战士、徐以新的夫人陆红女士依然健在。是她的诉说,还有杨尚昆和一些老同志的回忆,使我们寻觅到一些徐以新的足迹,同时也揭开了他不寻常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7.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的新版《王明传》,增写了“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由来”,是新版《王明传》的最大变化,也是在此之前几个版本的《王明传》、《王明评传》中都没有涉及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于继增 《党史博采》2007,(10):31-34
参加过南昌起义和长征的"红小鬼"、后来担任中国驻外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长的徐以新同志,曾被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那半个"布尔什维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寻觅徐以新的人生足迹,如同徜徉在历史的丛林中……  相似文献   

9.
牺牲了宝贵生命为后人所怀念“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有不少人抱定革命信念,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乃至以生命为代价。沈泽民曾是鄂豫皖区“肃反”的灵魂人物,假若没有他这个副书记的有力支持,张国焘可能根本无法控制苏区的党和红军。但他在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苏区后,留在了大别山坚持战斗。当时的鄂豫皖苏区的斗争是异常危险  相似文献   

10.
说起“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由来,首先得追溯到20年代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5年秋成立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是孙中山联俄政策的产物之一。因此,这所大学才会以孙中山的名字出现。尽管这所学校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但其招生的对  相似文献   

11.
12.
“善”积“人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人脉一词常被人使用.何谓人脉?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5.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6.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7.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