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百年大党接续奋斗的根本动力和初心使命。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引,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新的历史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以县域为核心的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环节。县域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依托,应遵循以促进乡村振兴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道路引领等原则。当前,我国县域治理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方面还存在不足,应通过党建引领县域治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维护县域群众根本利益、完善县域治理体制机制、推进依法治县能力建设等举措,提高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文丰安 《探索》2023,(4):151-16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包含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两方面,这是共同富裕整体性概念中的多维表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为坐标,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殷切期盼及理想追求。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中汲取智慧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探寻理论之源,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艰辛探索不断追求理论创新。从“国家—社会—群众”的框架来看,现阶段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面临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协同发展性不强、人民美好物质需要与社会精神供给不对称、群众理论认知与可行能力匹配度低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协同推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文化领域改革和文化产品创新;传承文化底蕴,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平均主义、精神贫困等不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基本特征,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必须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公平正义中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协调,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融合目前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从持续深化城乡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联动发展、激发农村居民致富的内生动力、大力培育职业农民等方面入手,逐步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共同富裕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工具,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转型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也有力推动着共同富裕进程。从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出场语境讲,“继承与发展”的历史演进、“共建共融共享”的理论逻辑与“三生共融”的现实理路,共同构建了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三维通道。从其行动框架看,“富裕”与“共同”的价值共识要求其内容既包括发展智慧农业释放产业活力、提高村民数字技能构建数字乡村共同体、培育乡村数字平台的数字乡村赋能共富增量,也包括聚焦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再造数字服务供给、完善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的数字乡村赋权共富成色。从赋能与赋权的两维讨论数字乡村嵌入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与协同行动,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当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面临智力支持不足、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不足、传统文化特色不突出、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程度不够等困境。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和传统文化的智力支持、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特色资源并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形成产业,同时,还需要多元利益主体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发展阶段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之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应对。完成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一重要任务,需在坚持以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主调、以人民为中心为主旨、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主导等五大主要原则的基础上,按照“一巩固、二集成、三融合、四着力、五衔接”的有效路径推进,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深入实施城镇化和乡村集成改革,打好城乡一体化改革组合拳;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在高质量发展中形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格局;着力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精神文明、新型社区创新突破,建设农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的美好家园;实现小农户与大集体、大市场、大产业、大环境、大时代有机衔接,引领小农户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基于系统耦合理论,通过建构“制度性、物质性、精神性”三维因素分析框架,以“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培育单位”平阳县为例,分析党建引领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总结其经验启示,即发挥红色领航的核心作用、因地制宜选对产业、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共建共富帮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全面与精准、整体与个体的伟大结合,平阳做法无疑是这一重要论述在基层的落地落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新时代加快推动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新时代通过共建实现了将“蛋糕”做大,通过共治实现了将“蛋糕”做好,通过共享实现了将“蛋糕”分好,构建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新时代加快推动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我国的根本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为新时代加快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可靠保障。乡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良好发展,为新时代加快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必要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新时代加快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精神保障。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是新时代加快推动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一、乡村教育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推力乡村产业振兴是支撑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也是乡村发展的重中之重。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要想实现产业振兴,创新产业形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达到产业兴旺的目标,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引领是关键。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乡村教育的发展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良好的乡村教育能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充足的具有技术经验的劳动力和高质量管理经营人才。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和短板在"三农",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党中央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置性任务,只有乡村产业发展才能盘活乡村发展活力,激发乡村发展动力。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主体、土地、制度、党组织建设等治理要素密不可分,乡村治理和乡村产业发展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进程必然是多种治理手段和方式共同作用于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由治理要素组成并形成相对稳定的乡村治理结构对乡村产业发展尤为重要。优化和改善乡村治理要素,推动乡村治理体系优化升级,既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现实手段,也是切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进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基点的产业融合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从农业产业、产业演变、实践要求维度分析发现,跳出农业推动产业融合成为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要选项。产业融合能够带动要素流动,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共同富裕能够实现;促进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让农民共同富裕能够持续;发展集体经济,发挥组织优势,让农民共同富裕能够保证。要素制约、融合不足、利益联结中话语权不强等问题的日渐凸显,阻碍了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延缓了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步伐。为此,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消费、生产、交换、分配等四个环节提出加快以产业融合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升农民主体性、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力量,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基于山东B县W村的案例分析发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遵循党建引领、资源整合、还权赋能与均衡共赢机制,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村社集体治权、促发权责一致意识形成了对农民的整合式赋能,从而激活农民主体性。整合式赋能之所以能有效运作,在于其政治逻辑、利益逻辑、权利逻辑和制度逻辑促进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与激活农民主体性的双向互动。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再造村社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制度性关联,不仅增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而且重塑农民的公共精神,进而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党建引领和产业发展有效激活农民主体性,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内源式发展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15.
罗敏 《学习论坛》2020,(2):34-41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既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关键环节,又是推进城乡共生发展的战略行动。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城乡产业共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城乡人才共享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城乡文化共融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城乡生态共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城乡组织共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五重逻辑是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一种重新审视,它的本质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由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分离"迈向"城乡共生"。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围绕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逐步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深刻、观点深邃的科学逻辑。习近平新时代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思想要素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百年追求的实践逻辑三者的辩证统一。通过将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与战略目标、推进原则与实施举措、重点任务与制度安排三者有机结合,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有效回应了新时代有关共同富裕的理论争议,厘清了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府主导下的输入式文化公共品供给面临着资源闲置、供需错位等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本土化实践是突破这一困境的重要方式。基于山东博山的田野调查,分析乡村文化建设本土化实践的特点、意涵、机制和效果。研究发现,乡村社会本土性文化资源是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以其为载体开展的乡村文化建设具有文化外延丰富、参与主体广泛、组织成本微小等特点。具体实践机制上,基层政府在分类识别的基础上通过思想引领和组织再造对乡村社会本土性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改造,具有回应农民文化需求、引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凝聚村落共同体意识等文化建设功能。重视乡村社会本土性文化资源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实质是在尊重城乡农民文化需求差异基础上的一种包容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课题,它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个领域。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农村文明的底色,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振兴乡村,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留住乡愁,更是一项振兴乡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振兴乡村,首要的是要留住乡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农村固有习俗,在保留原汁原味乡村文化基础上,让农村旧貌换新颜,使振兴乡村有足够的底气,振兴乡村有所依归。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9.
高峰  陆颖 《理论研究》2024,(1):71-80
乡村精神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人民共同富裕内涵的重要维度,它既是走向乡村美好生活的基本向度,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表征。正确理解乡村精神共同富裕内涵的幸福要义,需要在历史的维度中明晰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的逻辑关联。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乡村精神共同富裕,其内涵指向充分涌现的自由时间、积极构建的和谐劳动、自尊自信的精神样态,旨在摆脱乡村场域内的精神困境。乡村精神共同富裕需要给予人们更多精神的关切,在物化逻辑的扬弃中追寻精神自由、提升精神境界,并依托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劳动实践,在自由劳动的联合中创造乡村精神生活新图景。  相似文献   

20.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大量农民工进城使得故乡情感淡化、乡村空心化现象影响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化供给不足导致农民文化生活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均衡造成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拉大等问题。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以复兴传统村落文化为目标,协调传统农耕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以坚持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宗旨,协调有效供给与需求满足;以发掘乡村地域特色文化为动力,协调区域发展和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