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家庭经济困难、社会环境影响、学业就业压力、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和贫困生人际关系应对方式的欠缺是贫困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创设心理育人的良好环境、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是矫正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瑶  蒲长永 《世纪桥》2012,(11):77-78
高校特困大学生问题已成为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这一特殊群体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特征进行归因,并加以剖析,旨在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问题,以一种健康的心理去学习与生活,同时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做好特困生工作提供实践。  相似文献   

3.
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高校贫困生现状及成因作了初步分析,探讨了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入学人数的增多,贫困生人数也日益增多,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心理、依赖心理等。造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有家庭影响、学习就业压力、学校环境等多种原因,需要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开设心理援助热线、开设个体咨询等措施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健康、顺利地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校贫困生所出现的群体性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业进步,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效果。文章认为应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建立疏导机制、激励机制,通过进行心理调适等方式,鼓励贫困生超越自我,帮助贫困生战胜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6.
伏剑森 《世纪桥》2007,(12):121-12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的收费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高校贫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各自成长经历的不同,在进入大学后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建立健全国家助学体系;建立贫困生团体;加强时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把握高师贫困生心理特点增强心理教育有效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高师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高校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着来自经济、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许多心理困惑。据有关调查显示,师范大学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障碍的学生为15.2%,而师范生中贫困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则远远超过15.2%。根据调查,高师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自卑。自卑是高师贫困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高师贫困生大都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境贫寒,他们发现自己所接受的信息与来自城市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往往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而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当前高校学生贫富差距悬…  相似文献   

8.
段俊磊  肖迪  唐润葆 《世纪桥》2011,(13):145-146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都有其特有的一些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资助也逐步形成了以"奖、贷、勤、补、免"为主体的资助体系。资助工作实施的效果,不仅影响到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关于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与完善的讨论将在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虽然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社会都对贫困生在经济层面给予了相应的帮助,但对他们心理问题却较少关注,很大一部分贫困生成了“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困生”。2003年,宁夏大学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有效调查的718名学生中,贫困生共有217名。  相似文献   

10.
杨晶晶  王倩 《世纪桥》2012,(7):93-94
研究生是我国高校的一类特殊群体,近些年,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我国高校现有的心理咨询资源尚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高校中探索团队训练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因其具备符合研究生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与群体动力、承栽教育功能更广泛等优势,在对研究生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研究生心理与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关于高校贫困生精神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贫困生群体因精神教育的欠缺而引发的精神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业和生活.本文结合高校实际提出了高校贫困生精神教育的内涵、教育原则及教育体系基本模型,以期促进贫困生精神世界的发展,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实现贫困生与自身、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贫困生是我国高校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承载生活和学习的重压下,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分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对高校贫困生如何进行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在高校中确实有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因交不起学杂费而节衣缩食、有时情绪低落等现象,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党和政府对高校的这一特殊群体──贫困生极为关心,先后出台了多种资助政策,做好贫困生的扶助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阳春 《世纪桥》2010,(15):146-147
独立学院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具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还有一部分特殊性,他们的心理状况需要特别的关注,本文对独立学院学生典型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对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建议,希望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5.
贫困生是我国高校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承载生活和学习的重压下,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分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对高校贫困生如何进行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环境、要求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出现了分化,总体上看,存在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宗教信仰及宗教兴趣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学生群体和就业困难学生群体,针对这些大学生群体进行个性化教育,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有自己的处理心理问题的模式和方法,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实践活动在中国高校展开,是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兴起的。可以把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萌生阶段,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群体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教育为中心,尝试从不同角度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二是初步形成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学生工作领域,形成明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见;三是成熟阶段,以心理疏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提出标志着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成熟;四是深化阶段,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延伸至学校教育的其他领域。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打上了浓厚的中国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如它与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结合在一起,强调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过程的主导性,着眼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更高的治愈标准和更为复杂的咨询过程,形成特定的把心理问题与现实问题、思想问题等相结合的心理疏导方法等。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形成过程和特点,预示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微观心理发展向宏观社会发展的倾向,从心理发展到身体、心理、道德等全面发展的倾向,从外在作用影响向内在介入与干预的深度发展倾向,从强调方法的特定性向方法的整合性和多样发展的倾向,从与学生工作相促进的渗透式教育向相对独立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发展问题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国家建立了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贫困生中依然存在思想消极﹑缺乏感恩意识诚信观念等思想问题。高校应加强贫困生的感恩诚信励志教育,实现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相结合,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高校贫困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自卑和抑郁现象,如果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就会出现叛逆、对立、甚至极端行为,以至发生本不该发生的悲剧。2004年“马加爵案件”就给我们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提出要提高国家资助政策的精准度。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提出要求科学、准确地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民族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中存在着资助对象群体界定不明确,贫困程度认定不准确的实际问题。其原因在于缺少量化的认定标准指标、认定指标单一,认定技术平台滞后、认定名额不合理、人为因素的干扰。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硬性界定与管理和柔性教育与引导相结合以提高民族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