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杨匏安是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中国人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过去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著述中,很少提及杨匏安的名字,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地位尚未得到党史学界的公认。笔者对此发表一些浅见,以求教于党史学界的同志们。一十月革命后,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继李大钊之后,杨匏安是较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早在1919年11月,他就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了《马克斯主义——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这篇文章与1919年11月《新青年》第6卷第6号上发表的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下篇同时问世。在这篇文章中,杨匏安与李大钊一  相似文献   

2.
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南陈北李”,即陈独秀、李大钊最早开展了党的创建工作。党史上还有“北李南杨”一说,指的就是李大钊和杨匏安。杨匏安是华南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又是中共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和史学家。党史界认为,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杨匏安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甄欣 《广东党史》2016,(12):41-47
杨匏安是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大革命时期,杨匏安主要致力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为建立、发展、维护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杨匏安,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在中共和国民党中央任要职,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1931年,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逮捕,英勇就义。作为历史的丰碑,杨匏安的清霜坚傲骨和功绩已永载中国共产党的不朽史册。那么,在那些曾与他共事,最终牺牲在对方手下的国民党人眼中,杨匏安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呢?笔者特将国民党人评价杨匏安的部分资料辑录如下,从另一个角度彰显出杨匏安不朽的功勋和品格。  相似文献   

5.
正杨匏安(1896—1931),原名锦焘,笔名匏庵。广东香山人。中共五大代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共早期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在中国南方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广东工人运动、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推进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重大贡献。曾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副主席,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6.
5岁那年,母亲病危临终时将我托付给我的伯娘──杨匏安的母亲陈智,从此我跟长我9岁的堂兄杨匏安生活在一块,并在他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1918年,我随杨匏安一家迁往广州越华路的杨家祠(科举年代北山村为乡里学子赴省应试建的住地)。生活是清苦的。匏安兄白天到时敏中学教书,晚上疾笔写文章,仍入不敷出,伯母靠替人缝补换点钱帮补。在这里,杨匏安在联络革命同志的同时,写下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就由我送到第七甫的《中华新报》上发表。至1921年春,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广东共产党小组先后在广州成立,杨家祠…  相似文献   

7.
正提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大家都知晓"南陈北李"一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南方的陈独秀、北京的李大钊最早分头开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组织工作。可许多人却不甚知道还有一个"南杨北李"之说,即南方的杨匏安、北方的李大钊,是最早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杨匏安到日本半工半读接触到社会主义著述,归国后在华南最先系统宣传共产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的十个“第一”(1)中国第一个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人是李大钊。他在1918年1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12月发表《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热情赞颂十月革命。(2)在中国第一个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杨匏安。他在1919年11月发表了《马克...  相似文献   

9.
杨匏安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以及从事革命实践所树立的功绩已经逐渐被后人了解和传颂,但他在学术上为后人留下的遗产还未能得到广泛的关注,产生应有的影响。值此杨匏安诞辰110周年,我们撰写此文,宣传他对中国史学研究的贡献,以表示对这位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纪念。1929年7月,杨匏安编译的《西洋史要》以王纯一的署名在上海出版。《西洋史要》一书的写作背景是中国处于一个混乱和变革的时代,在政治上,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实行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在思想文化上,五四以来形成的各种思潮并起…  相似文献   

10.
杨匏安的妻子吴佩琪(1898~1937),翠微村人。她勤劳贤慧,深明大义。1916年,18岁的她与杨匏安结婚,与杨匏安生下6个子女。她以制衣和制枧等手工艺,分担家庭重担,默默地支持杨匏安开展革命工作。丈夫遇难后她携儿带女从上海逃回广东。周恩来曾夸奖她“在上海掩护过许多革命同志,为党做过许多工作”。1937年7月病逝于广州杨家祠。  相似文献   

11.
赵艳珍 《广东党史》2011,(12):44-44
珠海钟灵毓秀,从这里走出了中共早期革命先驱苏兆征、杨匏安、林伟民。在建党90周年之际,苏兆征故居陈列馆、杨匏安陈列馆、林伟民铜像修缮增建完毕对外开放,沐浴着浓厚的庆祝建党90周年华诞的氛围,我们再次来到了三位先驱的出生地,追寻他们的足迹,感受红色情怀。  相似文献   

12.
正杨匏安,1896年11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他从小酷爱诗词古文,后来自称"幼时颇有诗癖"。青年时期的杨匏安追求进步,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国共合作后,受党派遣参加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和谭平山一起为中共在国民党的党团书记,致力于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前往香港,和苏兆征等一起领导省港大罢工。1927年5月参加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不久参加八七会议,会后南返广州,协助广东党组织接应南昌起义南下部队。他是广东党组织最早的一  相似文献   

13.
<正>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北山脚下一所小学内,一个穿着长衫、戴着眼镜的青年半身塑像矗立在校园中央。青年手抚一本经典,双目凝望远方,这便是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杨匏安,1896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珠海市,1915年东渡日本横滨求学,其间接触到西方各种流派学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日文译著。次年杨匏安从日本回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杨匏安诞生100周年,牺牲65周年。一本较为完备的《杨匏安文集》,为纪念杨匏安烈士,在今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对于我们党的历史上的这位人物,人们知道他大都是通过《革命烈士诗抄》中收录的他就义前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示狱友》:“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投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这套大书的首册《伟大的开端》中,对他1919年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也有简单的介绍。现在,读了《文集》中的一些文章,读了李坚写的烈士传略和别的同志的几篇研究论文,才增加了对杨匏安生平和思想的一些了解。  相似文献   

15.
《劳动者》周刊创办于广东早期党组织破土欲出之际,此时正值五四运动后各新思想争鸣时期,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部分观点的认同和传播,广东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开展了密切合作,《劳动者》应运而生。随着中共建党思想的日趋成熟,尤其是陈独秀南下广州后,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严重分歧,被无政府主义者掌握的《劳动者》已变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乃至广东建党的一大障碍。陈独秀在广东建党后,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从思想到组织彻底决裂,遂致《劳动者》停刊,退出历史舞台。《劳动者》办刊的前前后后,可窥广东建党前后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合作、分歧与决裂过程,也折射出两者不同的建党路径抉择。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广州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杨匏安,以及自沪至粤的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更使共产党人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并为他们预后坚持共产主义运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孙淑秋 《广东党史》2016,(10):36-40
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全国掀起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热潮,这股热潮也涌向了地处祖国大陆南疆边陲的广东南路地区。该地区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担当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使命,通过多种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南路地区的传播,为南路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南路地区革命运动的继续开展夯实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15,(3)
<正>蔡和森不仅提出了全面深刻而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的建党思想,科学系统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全面探索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些理论。其中,他结合社会实践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艰辛探索,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9.
正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1915年,杨匏安东渡日本横滨求学。其间,接触到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各种思想学说。次年,回到家乡,后在澳门当家庭教师。1918年初,杨匏安举家迁到广州。起初,他在时敏中学担任国文老师,教学生写诗作文。当时,中学教员的薪水不高,广州警局的一位官僚请他当幕僚,他却决然拒绝。他写过一首题为《钓》的诗,以东汉末年鄙夷荣华富贵、不愿做官的管宁自喻,来表达不  相似文献   

20.
余子道 《广东党史》2010,(12):43-45
<正>珠海市杨匏安研究会寄了《杨匏安研究文选》(珠海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给我,使我有机会拜读了这部极具价值的文选,了解很多关于杨匏安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