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指数的客观性指标:经济增长、环境保护、文化发展、政治善治也正是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指标,而作为幸福指数测量的主观性指标:国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则是政府绩效考评各项指标的产品.国民幸福测量体系与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使得构建以幸福指数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为导向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理论上成为可能,而“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则证明了建立以幸福指数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为导向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现实性.以幸福指数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为导向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索与尝试,为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义 《兵团党校学报》2006,100(4):14-16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引发了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一场革命。本文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符合我国地方实际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经验,适当时机出台政府绩效评估法,将绩效评估结果与财政预算挂钩,立评估结论的公示制度,推行平衡记分卡等,进一步改进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3.
权力清单制度是厘清政府权力边界、规范政府权力运行的重要抓手。开展权力清单制度绩效评估有助于考核制度运行效果、促进制度落地生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研究构建了一套由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权力清单制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级指标权重,提出绩效评估方案,并以C市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深入推进权力清单制度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处理好评估主体的多元与重点、评估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与关键性以及结果性评估和过程性评估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清单制度绩效评估置于政府绩效评估总体框架和视野中。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唯GDP主义”导向的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模式走到了尽头.在新时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亟待加强地方政府绩效治理和考评制度创新,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社会现实发展要求的新型地方政府绩效治理体系和考评模式.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树立正确的政府绩效观,为地方政府绩效治理创新提供基础;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发展和完善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制度机制设计,确保政府绩效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强化公众参与,构建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在指标体系、法制体系、程序体系、信息系统、评估方法方面均存在缺陷。要从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设置科学的指标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体系等方面不断健全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6.
政府绩效评估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行政学科领域研究的聚焦点,已成为地方政府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内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政府绩效评估最重要的关键环节,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应用性直接影响评估的信度和效度。通过对学术界与实务界比较分析发现,指标体系的构建尚未处理好应用性与科学性的问题,基本技术路径不成熟,绩效结构逻辑性不强等问题依旧突出。因此,应建立地方政府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合作机制,充分考虑不同层级政府职能的同构性和异质性,优化研究路径,合理设计绩效结构,选取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标要素。  相似文献   

7.
政府绩效评估价值与和谐社会的契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臧乃康 《探索》2005,(4):69-73
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一般主要在于:顾客至上的价值、公共责任的价值、投入产出的价值。由于政府的目标价值具有多样性,政府绩效评估价值一般必须以忠实公共利益为前提,才能实现绩效评估的协调与和谐。我国政府绩效价值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扭曲变形的问题:经济价值泛化;公众作为评估主体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超于公共利益之上。政府绩效评估价值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契合必须:构建和谐的行政文化;将和谐社会的要求纳入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协调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颖  李素妹 《世纪桥》2009,(23):68-68,77
以民为本,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意味着,在各级政府绩效的评估中,要充分重视民生指标体系的构建,坚持民生本位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9.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民生本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李素妹 《世纪桥》2009,(21):68-68,77
以民为本,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意味着,在各级政府绩效的评估中,要充分重视民生指标体系的构建,坚持民生本位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0.
政府绩效评估内容是一定时期发展观的产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审视政府的政绩,改进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行政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政府绩效评估与科学发展观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初,在美国纽约市成立了市政研究院,首开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先河,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优秀的绩效是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基石,在衡量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改善政府的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对我国政府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应该重视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构建绩效评估的制度基础;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主体;三是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四是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既是政府绩效评估的具体内容,也是评估的参考依据和标准,它在整个政府绩效评估中起指向标的作用。通过考察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不难看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存在主观性与随意性泛滥、范性不足甚至缺失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绩效评估法律法规的缺位。基于此,我们应针对我国的国情和政府实践,以法律规范对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以做出公平、公正、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同时推动整个政府绩效评估法律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政府绩效评估内容是一定时期发展观的产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审视政府的政绩,改进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行政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政府绩效评估与科学发展观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深入分析研究现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来思考我国现行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不足,并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重构后追加的具体指标,包括人文指标、非政府组织发展程度指标、公共安全指标、城市垃圾处理与利用指标、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指标五大指标,以期能够作为我国地方政府发展绩效管理、推动政府再造与提升国家竞争力之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重塑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地方政府进行绩效评估的基础.由于地方政府产品或服务的多维性,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不容易.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搞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把手工程",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盲目招商引资和进行市政建设.这些问题主要还是因为绩效评估标准的不合理、不规范或不全面造成的,但究其根源却是由于绩效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央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人们普遍对GDP指标提出质疑,认为以GDP作为地方政府政绩指标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主张取消或弱化GDP指标;有的学者提出将GDP指标改为绿色GDP指标.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文化GDP绩效考评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斌  余曼 《求实》2008,(Z2)
一、五个GDP与文化GDP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更新与完善,从最初的"唯GDP论英雄"逐步转向当代关注GDP系统理论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GDP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实行绿色GDP发展指标.然而在我国,绿色GDP核算还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存在包括观念、技术、制度等方面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必须确立以绿色GDP为基础的政绩考核体系,实施绿色GDP的环境资源核算,完善与绿色GDP核算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徐祖荣 《求实》2007,(9):44-47
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古已有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以发展经济为己任,纷纷高举GDP的大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重复建设、过度消耗资源、环境污染等。绿色GDP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操作起来相当困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引入GNH的考核指标,与GDP一道重新构建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公民参与的现代社会,政府在地方的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着引导者与协调者的作用,这是由政府所承担的责任决定的。绿色转型中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必须在对公民参与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公民参与的现实状况以及所存在的现实困境,构建科学的公民参与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